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小米车主刚订车就被套路?这可比开盲盒还刺激。
“我的车还没开始生产,为什么要我提前付尾款?”最近,有网友发帖称,订购了小米YU7,距离交付时间还有半年,就收到了支付尾款的信息。
还没有验车就要付全款,难道小米在众筹造车?围绕小米汽车的上述做法,引发了“霸王条款”的一系列争议。这从侧面折射出,小米始终还存在“重营销轻服务”,当创始人雷军频频为技术和性能站台收获了一大波米粉的信任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暴露出小米汽车的服务短板。
提前付尾款被指“霸王条款”
要想早点抢到一台小米汽车,很关键的一个动作是——拼手速。
今年6月底小米YU7发布会上,小米方面披露,3分钟内大定(支付5000元定金,7天后自动锁定不可退)数据突破20万台,一个小时大定就突破28.9万台。
所以,有多少人是真正仔细看了条款再下单的?殊不知,不看条款就下单,后果可能是分分钟被小米汽车套路。
网友反映的合同条款是这样规定的:自收到车辆余款支付通知之日起7个自然日内,用户需要支付全部剩余款项。用户锁定订单后,小米汽车有权根据车辆生产安排或销售等情况通知其支付余款。
如果不及时支付,后果就很严重:未按期足额支付或拒绝支付余款的行为构成根本性违约,小米汽车有权取消订单并解除本协议,且已支付的定金不予退还,协议自小米汽车通知用户取消订单之日起终止,小米汽车同意继续履行本协议的除外。
换句话说,小米汽车有权利要求客户随时支付尾款,但合同仅赋予了经营者单方面决定付款时间的权利,却缺乏对等的约束。
对单方有利的条款,自然难以服众,也因此引发该条款是否属于“霸王条款”的质疑。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事实上,大多数品牌在购车协议中都明确用户在验车后或提车前支付尾款,如果非要追溯交全款等车的现象,大约要到20多年前,当时车市整体供不应求且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现如今,车市状况截然不同,“暗战”不断、库存高企。敢于尝试“先交款后提车”,一方面说明品牌对新车销售非常自信,另一方面也反映品牌对消费者权益的忽视。
不过,在《小米SU7答网友问(第三十四集)》一文中,小米汽车则给出了一个不同的说法:在针对“是否支持验车后再支付尾款?”的回答中,表示:“当然可以!小米支持验车后付尾款。”
品牌与企业家过度绑定
3分钟内大定数据突破20万台,这些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来支持小米汽车的数据,当然不是个个都是“憨憨”,“盲目”的背后很大原因源自对雷军个人的信任。
在中国互联网和科技界,雷军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他既不是“996”文化的鼓吹者,也不是高冷的企业家偶像,凭借真诚、谦逊、接地气的形象成为公众心中“最没有爹味”的商界大佬。
小米汽车之所以能够有现在的声量,雷军个人魅力功不可没,特别是当小米以新人姿态进入竞争异常的造车赛道,几乎不用太大的教育成本,就获得了巨量的关注度。
在注意力碎片化、信息过载的时代,企业创始人的个人IP已成为品牌破局的关键杠杆。在去年的北京车展、广州车展,雷军逛展时如同“行走的流量包”,从不缺乏关注度。
在商业世界,信任是最稀缺的资源。当消费者面对同质化产品时,往往通过对“人”的信任做出决策。
但如同硬币的两面,如果这种信任不是建立在公司体系化的服务标准上,而是建立在对某一个人的信任感上。出现问题时,对品牌及个人也会带来反噬。比如,小米用户一旦发现产品出了问题或对服务有所不满,第一时间是去雷军微博上留言,而不是去找小米汽车投诉。雷军分身之术,很难清楚每个细节并及时给予处理,事件发酵后就可能出现“失控”的局面。比如小米SU7 Ultra车主维权事件,车主将鼓风机对准了前舱盖的开孔处,纸巾纹丝不动,气流通道形同虚设,价值4.2万元的“赛道级散热神器”瞬间沦为摆设。由于雷军在发布会上大肆鼓吹了这一配置,所有“火力”都一致对准了他。
我们也注意到这样的情况:每当需要营销的时候,雷军频频站台,但在售后服务等环节,却不见他的身影。这就给公众造成一个割裂的印象:到底是便宜都给个人占尽了,“锅”要让公司来背;还是雷军本来就做得很好了,只是公司跟不上他的思路,公众的信任终究是被不靠谱的小米公司给辜负了?
低估了造车的复杂性
小米购车协议中的不合理之处,也容易被质疑其“治理水平”存在问题。
小米汽车一直被认为存在“重营销轻售后”现象。早在今年年中大湾区车展期间,华为余承东在公开讲话中就疑似讽刺小米汽车,吐槽其质量和智驾能力都不行,却靠营销能力销量远超华为合作品牌。
其实,小米造车路上始终不乏质疑。此前有小米SU7的消费者称,因为没有按照余款支付通知操作,订单被顺延,车辆重新排队等待排产。也有购车消费者反映,对于提前支付尾款,销售的说辞是“车辆在准备排产、生产交付的前期会产生一定的费用,如备货、物料、生产、运输等”,提前支付是为确保后续提车流程顺利。
不难发现,小米汽车试图用手机行业惯用的“饥饿营销”和众筹模式重构汽车消费逻辑。但事实上,两者的供应链复杂度差异太大,手机供应链比较短,产能不足可通过代工厂调整,而汽车生产牵扯的一级供应商就有数百家,岂能那么容易说变就变?
而最近的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折断事故,就暴露出新能源汽车高端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技术隐患。
尽管小米不断刷新各种性能指标,但可靠性却终究成了木桶最短的板。汽车产业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沉淀,才磨平了无数个可靠性问题,而小米想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追平甚至超越,显然是低估了造车的复杂性。
雷军曾说,上了场,就别把自己当新手。也许,现在暴露的部分问题,消费者还可以容忍,但店大欺客的做法,始终让消费者意难平。现在,小米也该补上这一课,才能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
爱点评
当“流量狂欢”遇上“用户信任”,当互联网思维与汽车工业铁律碰撞,背后出现的结构性矛盾没那么容易化解。也许小米汽车忘了,手机用户可以为几千元提前众筹,但将这样的互联网思维照搬到汽车,则动辄要提前支付几十万元,车主都能接受?总之,奉劝小米汽车还是要尊重行业规律,不能用卖手机的思路卖汽车。造车没有捷径。其它车企在造车路上遇到的问题,小米汽车也始终要重走一遍。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