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MG4半固态电池版车型,离上市不远了。
此前,工信部信息显示,将推出半固态电池版本车型。在8月5日MG4的预售发布会上,这一消息的发布,也引发了外界一片震惊。人们惊讶的并不是上汽率先将半固态电池商用这件事,毕竟此前的上汽智己L6光年版已经采用了133kWh的半固态电池包,真正令人惊讶的是,上汽将看起来更高端的技术用在了10万级小车上。
工信部信息显示,MG4的半固态电池使用的是苏州清陶半固态电池,电池70度。对于A级纯电车型来说,抛开半固态电池的原因,70度电的电池容量在同级市场来说也算是大容量车型。这也意味着,MG4这款半固态电池配置车型,将达到B级,甚至C级纯电车的电池容量。
MG4半固态电池版,将带来市场震荡?
两年前,蔚来发布了150kWh的半固态电池,虽然这款电池在ET7上跑出了超1000km的续航水准,但目前尚未进行商用化落地,蔚来依旧没有售卖搭配这款电池的车型。一年前,广汽昊铂曾发布“真固态”电池,但行业都知道,这只是新能源市场爆发内卷时的应对之策。而上汽MG4的半固态版本车型,则实打实地上了工信部公告。
以电池能量密度划分,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的能量密度普遍以350Wh/kg+、400Wh/kg+和500Wh/kg+为标准。从开发难度看,业内专家表示,准固态的研发难度与半固态完全没有可比性。可以理解为,如果半固态是0到1的研发,准固态或全固态不是1到100,而是0到100。
开篇提到,上汽已有一款车型搭载了133kWh的半固态电池包,说明上汽已有半固态电池的上车能力。与蔚来一样,智己L6光年版暂不支持订购,不过支撑订购的MG4却即将发布,不难看出上汽在电池研发方面的实力。以产品价格计算,智己L6目前100kWh电池顶配版本售价在30.59万元,也就意味着133kWh的半固态电池版开始售卖,售价一定高过30万。
以此推算,70kWh电池包的MG4,抛除与智己L6的配置差异,售价在13万至15万元之间属于正常范围,而这个售价也与目前主流的一些A级纯电车型售价相当,比如销量火爆的小鹏MONA M03、秦PLUS EV等。换言之,搭配半固态电池的MG4,实际上在续航补能层面上要明显强于同级,甚至是降维打击,意味着电池领域,MG4将成为A级市场最具性价比的车型,且目前来看没有之一。
虽然目前新能源市场形成了多个梯队的格局,头部车企格局显现,但并不意味着各个梯队间的名次是固定的。更直白地说,包括特斯拉、比亚迪在内,任何车企在新能源市场的地位并不稳固,谁能持续拿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谁就能一直稳坐第一梯队的位置。
而新能源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就是电池,MG4推出半固态电池之后,一旦整车价格能够满足市场预期,很有可能帮助上汽新能源产品矩阵打开市场,重塑新能源市场格局。届时,半固态电池行业也将加速商用化进程,电池产业升级也可能迎来全新阶段。
离全固态电池,还有多远?
半固态电池上车的好处,一是能量密度更大,电池的体积将变得更小,二是可帮助纯电车型实现轻量化,三是进一步降低电池安全风险。
事实上,半固态电池就是全固态电池与液态电池之间的过渡产物,电池最终还是要走向全固态电池。而全固态电池的优点,即上述三项优点的进化版,且能实现更长的续航水平与更快的充电效率。
一年前,清陶能源就已经开发出了430Wh/kg的全固态叠片电池;卫蓝新能源同样也有420Wh/kg和600Wh/kg的固态电池出现在开发报告中;中科派思目前最高的动力电池能量,已经达到705Wh/kg的水准,是业内最高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电池企业,也达到了准固态或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的标准。而丰田早在2014年就研发出了能量密度400Wh/kg的固态电池。
今年,几大电池厂商和部分车企发布了固态电池量产计划。比亚迪表示2027年将示范装车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400Wh/kg,2030年大规模量产;宁德时代的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达500Wh/kg,2026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上汽集团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将于2027年落地,配套智己L6和MG4车型;长安汽车今年年底实现金钟罩全固态电池功能样车首发,续航超1500km。
此外,国外车企早在两年前就发布了类似的时间节点,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头部车企不约而同地将固态电池发布时间放在2027年,与中国企业的规划节奏基本吻合,其实也不难看出目前全球都面临着固态电池商业化落地难的问题。
目前,中国企业固态电池相关专利占35%,日韩企业占37%,也就意味着这三个地区占据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的70%以上,相当于有绝对的话语权。而这些地区的车企在固态电池上的规划出奇的一致,主要问题来自于固态电池商业化成本高昂。
因此,在固态电池领域,核心点就是低成本商用,谁能在更短的时间达成,谁就能占得先机,在电动车最核心部件的终极形态上取得领先。
无论如何,MG4半固态电池的商用,为固态电池领域吹响了冲锋号,电池技术发展将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