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汽车这个行业,中国的淘汰赛大概还有5年时间,没有人说已经拿到‘船票’了。”在最新一期《罗永浩的十字路口》播客节目中,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这样描述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
他随后调侃道:“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你就劝他去造车吧。”
何小鹏并非第一次公开谈论造车之难。早在2023年12月,他就在腾讯新闻“亮见直播间”分享了类似的观點。
他当时提出了“后悔的哲学”这一概念,解释说:“硬件一定是清晰地规划,细致地计划,到整个链条端到端地打通,所以做硬件某种角度是一个后悔的哲学。”
造车带来的后悔,很大程度上源于行业的长周期特性。“现在做一款车,不是当时就能造出来,它是3年后才能上市”,但3年后的美感、需求、竞争环境等都可能会改变。
何小鹏坦言,“现在经常会想,如果我在6个月之前有看到这个问题就更好”。
造车行业的门槛正在急剧提高。何小鹏在2022年7月的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曾表示,年产40万辆会成为新势力造车门槛。
这一数字远远超出了业内普遍认同的10万辆基础门槛。何小鹏解释说:“当我们做到10万的时候,发现今天的智能电动汽车10万不是一个基础门槛,可能这个门槛会到40万左右。”
近年来,约有300家新势力企业进入造车赛道,而真正留在赛场上、有一定销量的车企,目前仅10家左右。
何小鹏对未来竞争态势的判断更为严峻。他认为未来三年汽车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100万辆销量已经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未来核心是谁用最快的速度做到1000万辆,这才代表在这个市场上有足够的保有量。”他在2023年底的采访中这样表示。
何小鹏预测,从2027年来看,中国车企数量可能会比现在少很多,但占领的市场份额更大。“这几年是非常残酷的竞争,没有哪一家敢说一定能爬出来”。
对于自家企业,何小鹏用“涅槃之年”来形容2023年。他表示小鹏正“从残酷竞争的死人堆里走出来,而且现在越走越快,这是一个令人非常开心的一个阶段”。
小鹏汽车近年来业绩确实表现出色。2025年第二季度,小鹏营收创新高,达182.7亿元,同比增长125.3%,环比增长15.6%。
交付量方面,小鹏汽车二季度共计交付103,181台,同比增长241.6%,环比增长9.8%,同样刷新单季度交付纪录。
小鹏汽车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有望交付11.3万至11.8万台新车,Q3总营收介于196亿元至210亿元。
面对激烈竞争,小鹏汽车也在寻求差异化优势。最近,小鹏汽车在原创设计上投入巨资。
何小鹏在全新小鹏P7中国首秀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一年在自动驾驶上训练的费用都可以花费接近20亿元,既然新车造型得做好,为什么舍不得拿出同样的资源?”
他为全新小鹏P7提出的设计要求是:消费者看到车的一刹那不能只是说好看,而是要“哇”一声惊叹。
这种对美学的重视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成熟度提升,企业开始从单纯追求技术参数转向技术与艺术并重。
尽管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何小鹏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抱有长远视野。他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要真正实现全球化,还要认真学习10年甚至20年时间。
何小鹏回忆起2021年第一代小鹏P7出海时的情景。在国内被誉为“纯电轿跑颜值标杆”的车型,却没能如愿征服海外用户。
他发现欧洲用户的思考逻辑有两点与国内不同:无论新车造型如何吸睛,后备厢一定要够大,因为大多数欧洲人去一趟超市就得采购一周的生活物资。
“当中国影视、中国故事、中国文创产品很好地走向全球的那天,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美学、品牌魅力就能影响更多海外用户。”何小鹏这样展望。
小鹏汽车给出了2025年第三季度的乐观交付指引:预计交付11.3万至11.8万台新车,Q3总营收介于196亿元至210亿元。但背后是何小鹏预言的残酷淘汰赛:“没有哪一家敢说一定能爬出来”。
五年后,当中国汽车行业的淘汰赛落下帷幕,如今数百家车企中只会剩下少数几家。何小鹏的调侃背后,是中国造车行业残酷的生存现实。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