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8月的成都国际车展上,一场特殊的“千万量产见证仪式”正在举行。当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按下启动键,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最终定格在“10,000,000”——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突破关键节点的象征。
截至此时,地平线征程家族芯片量产出货正式突破1000万套,使其成为国内首家达成这一成就的智驾科技企业。市场数据显示,如今每三台智能汽车中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芯片,这一渗透率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转型中从技术跟跑到生态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从单点突破到体系能力的进化之路
地平线的千万级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十年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
回溯2020年,征程系列芯片开启前装量产时,中国智能驾驶芯片市场还处于海外巨头垄断的格局,Mobileye凭借先发优势占据近半数市场份额。彼时地平线推出的征程2芯片,以2.5W超低功耗和符合车规级标准的稳定性能,实现了国产车载智能芯片“从0到1”的量产突破,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技术演进的脉络在征程系列产品迭代中清晰可见。2021年发布的征程5芯片首次将算力提升至128TOPS,支持多路4K高清摄像头输入,成为理想L8等车型的首发选择,标志着国产大算力智驾芯片正式进入量产时代。
而2024年推出的征程6系列,则完成了从单一产品到全系列解决方案的关键跃迁,通过10TOPS到560TOPS的全覆盖算力布局,构建起满足从基础辅助驾驶到全场景智能驾驶的产品矩阵。这种梯度化的产品策略,使地平线能够灵活应对不同车企、不同车型的差异化需求,为规模化量产铺平了道路。
征程6系列搭载的新一代BPU®纳什架构,体现了地平线对智能驾驶技术趋势的深刻理解。该架构原生支持大参数Transformer模型,能够高效处理端到端智驾算法,这与行业从传统感知向场景理解演进的方向高度契合。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智能驾驶部总师徐志刚指出,2025年辅助驾驶行业的“端到端革命”已进入深水区,而地平线的技术布局恰好踩准了这一节奏。更值得关注的是,征程6通过设计工艺与系统技术的协同优化,在提升性能的同时实现了39%的功耗降低和50%的PCB层数减少,这种能效比优势使其在车载环境中具备更强的适应性。
技术转化效率的差异,成为地平线与国内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关键。截至2023年底,地平线处理器硬件累计交付量已达500万套,而同期黑芝麻智能SoC产品出货量仅为15.2万片。
这种差距并非简单的市场运气所致,而是源于地平线“软硬结合”的技术路线——不仅提供高性能芯片,更配套开发了完整的工具链和算法支持,使车企能够快速实现智驾功能落地。正如行业分析指出的,基于硬件的软件生态需要长期培养,而地平线通过早期的持续投入,已经构建起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车企协同与规模效应的双向奔赴
地平线千万级出货量的背后,是与车企深度绑定的协同创新模式。在成都车展上首发的星途ET5,作为全球首款搭载地平线HSD城区辅助驾驶系统的车型,生动诠释了这种合作的价值。
该车采用的猎鹰700辅助驾驶系统基于征程6P芯片打造,实现了从光子输入到轨迹输出的系统超低时延,其“超人反应、类人思考、拟人控车”的体验提升,正是地平线与奇瑞集团长期合作的成果。自2021年建立战略合作以来,双方已联合推出多款热销车型,覆盖奇瑞旗下四大品牌,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为规模量产提供了保障。
与比亚迪的合作则展现了另一种协同维度——通过规模化采购实现成本优化。比亚迪2024年427万辆的销量规模,使其在供应链中拥有强大的议价能力。
数据显示,通过向地平线等核心供应商下达百万级别订单,比亚迪成功将智驾系统成本控制在4000-5000元区间,远低于行业6000-7000元的平均水平。这种成本优势不仅让比亚迪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更通过规模效应反哺地平线,使其能够在保持技术投入的同时实现商业化落地。
地平线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飙升250%,中高阶产品占比接近一半并贡献超八成收入,这种产品结构的优化正是规模效应的直接体现。
地平线的商业化路径打破了传统芯片企业的发展模式。它并非简单地出售硬件,而是提供“芯片+算法+工具链”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种模式使车企能够大幅降低开发门槛——从传感器接入到算法部署的全流程都能得到支持,特别是征程6系列支持的车载万兆以太网等高速数据通信接口,为多传感器融合提供了便利。
博世集团高管吴永桥评价道,地平线的千万量产证明了其在生态圈构建、产业链协同和大规模量产落地方面的非凡实力,这种能力在中阶辅助驾驶市场尤为突出,仅征程6E/M就已获得超20家车企的定点,将赋能超100款车型。
与国际巨头相比,地平线的本土化优势成为破局关键。尽管Mobileye在2025年上半年仍以48.5%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但其标准化方案难以满足国内车企快速迭代的需求。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需求多样化且升级迅速,从高速NOA到城区领航辅助的功能迭代周期远短于海外市场。地平线能够与车企进行联合研发,例如针对比亚迪BEV算法优化算力分配,冗余算力削减20%的同时实现功耗降低50%。这种定制化服务能力,使地平线在市场竞争中逐渐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千万量级引发的生态连锁反应
千万级出货量的达成,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产业进入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成本控制上——随着规模扩大,地平线芯片的单位研发成本显著摊薄,这种成本优势正通过车企传递给消费者。
比亚迪计划将高速NOA及以上功能普及至10万元以下车型,其中搭载地平线相关方案的海鸥车型价格已下探至7万元区间,真正实现了徐志刚所说的“科技平权”。当智驾技术从高端车型向大众市场渗透,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因素,更推动整个行业从“功能尝鲜”向“场景覆盖”演进。
数据积累的规模效应正在加速技术迭代。每台搭载地平线芯片的车辆都在实时产生路测数据,这些数据通过车云协同系统反哺算法优化,形成“量产-数据-迭代-再量产”的正向循环。
征程6系列支持的大规模交互式博弈算法,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复杂交通场景的应对策略,这种基于真实路况的训练远比模拟测试更有效。地平线提出未来3-5年实现HSD千万量产的目标,正是希望通过更大规模的数据积累,在端到端智驾领域建立先发优势。这种数据驱动的模式,正在重塑智能驾驶的技术研发路径。
地平线的崛起带动了整个国产供应链的成熟。在其千万级量产的背后,是从晶圆制造到传感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协同。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有超过200家企业开发和生产汽车芯片产品,其中约50%实现了量产应用。地平线通过与速腾聚创等国内供应商的深度合作,不仅降低了激光雷达等关键部件的成本,更帮助这些企业实现了技术升级。这种产业链协同效应,使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具备了系统优势,而非单一企业的单打独斗。
千万量级也加剧了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地平线的成功吸引了更多玩家入场,既有华为、黑芝麻等国内企业的追赶,也面临Mobileye、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的战略调整。2024年下半年以来,小鹏图灵、蔚来神玑等车企自研芯片陆续流片,这种垂直整合趋势对专业芯片厂商构成新的挑战。
地平线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23亿元,同比增加62%,远超营收增幅,反映出行业技术竞争的激烈程度。未来的市场格局不仅取决于技术实力,更考验企业在快速变化中保持创新与商业化平衡的能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地平线的千万量产是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的缩影。从征程2实现“从0到1”的突破,到征程6支撑“从1到1000万”的跨越,地平线的发展轨迹与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型进程高度契合。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需求、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形成了良性互动——政策层面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扶持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土壤,消费者对智驾功能的认可创造了市场空间,而地平线等企业的技术突破则推动了产业升级。这种多方合力的模式,正在改写全球智能驾驶产业的竞争格局。
成都车展的见证仪式上,余凯表示:“千万只是起点,下一个千万将属于全场景智能驾驶。”这句宣言背后,是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从技术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雄心。地平线的实践证明,通过“规模换技术”的路径,中国企业完全能够在高科技领域实现突破。
当千万级的芯片在道路上奔驰,它们不仅承载着乘客的安全,更承载着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全球领先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实现,或许就始于这1000万次的量产突破——每一次数据传输,每一次算法迭代,都在书写着中国智能驾驶的未来。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