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随着车市传统销售旺季金九银十的脚步日益临近,汽车市场的竞争氛围也愈发浓厚。而在这一关键时期,高管换防成为当前汽车行业内的高频词汇,引发了广泛关注。9月4日法拉利中国宣布了一项关键的人事任命,杨跃思将自2025年9月起,正式接任法拉利大中华区总裁一职。近期一汽奥迪、沃尔沃、极氪、长安福特等多家知名车企也密集出现了高层人员调动,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犹如一场疾风骤雨,迅速席卷整个汽车行业。
这一波密集的人事架构调整,绝非车企一时兴起的人员洗牌,而是在行业深刻变革背景下,企业为求生存、谋发展作出的战略抉择。当新能源化与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当市场竞争从增量争夺进入存量博弈,当消费者需求从代步工具转向智能出行伙伴,车企的人事调整早已超越单纯的人员任免范畴,成为企业应对行业变革、优化战略布局、破解发展困境的重要手段。透过这一系列人事变动,我们能清晰看到车企在时代浪潮中的考量与突围路径。
行业转型催生换帅需求
当前,汽车行业正处于燃油时代向新能源时代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同时叠加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迭代,传统车企的燃油车基因与新时代的新能源+智能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于多数传统车企而言,过去数十年积累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发动机、变速箱等燃油车核心部件上,但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以及智能化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等领域,传统优势不再明显,甚至面临从零开始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换帅成为车企打破传统思维桎梏、引入新赛道专业人才、加速战略转型的重要选择。
近期车企人事调整中,一汽奥迪中方一把手迎来更替,郭永锋接替李凤刚出任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全面负责在华核心业务,李凤刚则调任一汽富华生态有限公司任职。值得关注的是,郭永锋与李凤刚均为中国汽车产业实干派代表,此次变动既体现奥迪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战略调整,也展现了一汽集团人才体系的灵活性。
无独有偶,刚刚履新沃尔沃汽车亚太区运营负责人的朱凌,同样是汽车行业颇具影响力的高管。他深耕汽车领域超17年,不仅洞悉全球汽车产业体系,更精准把握中国消费者需求,过往担任极氪科技集团副总裁、领克品牌产品组长期间,凭借专业能力与战略眼光为企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此次朱凌加盟,将为沃尔沃注入强劲新鲜血液,助力品牌在本土市场与全球战略协同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而沃尔沃设立这一关键岗位,也清晰传递出其深化现地化运营、积极拥抱中国市场变革的坚定信念。
在推进人事调整的同时,沃尔沃中国市场的产品攻势也如火如荼。近日全新XC70开启预售,仅85分钟订单便突破5000台,这一成绩对豪华品牌插混车型而言,是市场高度认可的有力证明。不过,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沃尔沃仍面临诸多新挑战,亟需全方位变革实现突破。中国作为沃尔沃全球重要战略市场,从高管层面聚焦市场规划与产品打造,已成为其能否成功战略转型、在新赛道持续领跑的关键。
与此同时,长安福特也开启新一轮人事调整。原分管阿维塔的长安汽车副总裁王孝飞,接替杨大勇出任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长安福特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及产品副总裁,正式成为长安福特中方一把手。近两年来,长安福特坚持高价值路线,探险者、锐界等车型销量不俗,但新能源产品表现未能达预期,亟待突破。从履历来看,王孝飞在新能源领域经验丰富、成果显著,深蓝与阿维塔的发展都与他的耕耘布局密不可分。此次他赴任长安福特,大概率预示着品牌将开启新一轮新能源攻势,为未来发展开辟新增长曲线。
换帅成破局关键但挑战重重
当汽车市场彻底告别躺着赚钱的增量时代,迈入刺刀见红的存量厮杀,行业竞争的残酷性已呈指数级飙升。一边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以碾压之势攀升,传统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被生生啃食,大批传统车企深陷燃油车销量断崖式下滑、新能源车型死活起不来的双重绞杀;另一边,新势力车企的竞争早已跳出堆配置拼参数的初级阶段,全面进入服务内卷、渠道死磕、品牌互撕的白热化战场,不少新势力因销量扑街、渠道乱铺等硬伤,直接坠入生死边缘。在这样的绝境下,换帅成了车企妄图破局的救命稻草,可这根稻草能否撑住危局,背后藏着的坑远比想象中更深。
对传统合资车企而言,存量市场里燃油车保利润、新能源车谋未来的平衡,根本就是个无解的死结。新帅一上任,就得大刀阔斧重构产品战略,砸钱押注新能源——可这步棋本身就是豪赌:新能源研发是个吞金兽,周期长、见效慢,短期内想看到回报纯属妄想;而眼下,传统燃油车仍是企业的利润奶牛,要是为了新能源急刹车压缩燃油车产能,轻则利润暴跌,重则现金流断裂。更棘手的是渠道:传统燃油车的4S店体系早已固化,可新能源需要的是体验店、直营模式,新帅要么对旧渠道开刀改造,要么从零搭建新渠道,无论哪条路,都是在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内部反弹,难度堪比虎口拔牙。
别光看外部压力,车企内部的烂摊子才是逼着眼换帅的根源。尤其是那些几十年的传统车企,内部早就是部门墙比城墙厚,各部门只顾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遇事互相甩锅,决策层磨磨唧唧几个月定不下一个方案,创新更是无从谈起——毕竟搞创新要担风险,谁都不愿出头。这种时候换帅,说白了就是指望新帅来破局,可新帅真能撕开这个死局吗?答案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新帅一上来,大概率会拿组织架构开刀,想拆壁垒、提效率,可这无异于在企业内部掀桌子。调整架构必然会动到某些人的铁饭碗,比如砍掉冗余部门、调整管理层岗位,这些人能甘心吗?肯定会明里暗里抵制,到时候要么新帅妥协退让,改革流于形式;要么硬刚到底,引发内部动荡。更关键的是,新帅还得跟老员工、老管理层磨性子,把自己的新理念灌输给他们——可老员工早就习惯了按部就班,哪那么容易接受新一套?要是沟通不到位,思想统一不了,战略落地就是空谈,搞不好还会出现上面喊改革,下面磨洋工的尴尬局面,企业内部先乱了套。
至于发展理念,新帅和老团队的冲突几乎是必然的。新帅带着新打法、新思维进来,可老团队可能觉得我们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凭什么要改,双方很容易陷入新的推不动,旧的不管用的僵局。就算新帅想搞创新,也得面对现实:创新不是喊口号,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还得容忍试错的成本,短期内根本看不到回报。可车企股东们要的是短期业绩,员工要的是稳定饭碗,新帅要是坚持搞长期创新,很可能被质疑不接地气;要是妥协搞短期见效的动作,又会偏离转型方向——这种两难困境,足以让不少新帅栽跟头。
百姓评车
从行业变革到市场竞争,从战略转型到内部治理,车企频繁“换帅”的背后,是企业在时代浪潮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求。每一次人事调整,都是车企对自身发展战略的一次重新审视与优化,也是企业应对外部挑战、破解内部困境的一次尝试。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换帅”本身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新任高管能否快速融入企业、能否将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能否推动战略落地并取得实效,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对于车企而言,“换帅”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在新的leadership带领下,明确战略方向、优化组织架构、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而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这一波“换帅潮”也将加速行业的洗牌与整合。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