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才提车不到四周,Model 3长续航版车主们一觉醒来账面直接蒸发一万元!注意,这不是股市,而是特斯拉再次官宣降价。
9月1日,特斯拉中国突然宣布将该车型售价从26.95万元下调至25.95万元,而此时距离8月12日该款车型正式上市,还不足一个月。特斯拉仿佛总在提醒消费者:买特斯拉,不能谈感情,只能谈timing。
那么问题来了,特斯拉这一波毫无预警的价格背刺,究竟是特斯拉应对国产新势力围攻的无奈之举,还是其自身销量压力下的库存清理行动?今天让我们从现象到战略,慢慢拆解。
频繁调价
此次降价涉及的是Model 3长续航后轮驱动版,其CLTC续航达830公里,百公里加速5.2秒。原本该车定价26.95万元被认为已具备相当竞争力,结果不足一个月即降价1万,让刚交付即变成老车主的用户直言伤不起。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特斯拉今年第一次出手调价。八月下旬,Model Y L版以33.9万元低调上市,一个价格远低于早期市场传闻的40万价位。再加上马斯克在二季度财报中提到“平价车型”即将推出,这一切似乎都表明,特斯拉正在逐步放弃其一直以来的“高端电动形象”,转而拥抱更广阔但也更残酷的大众市场。
在我看来,特斯拉这种以价换量的操作虽短期可拉升订单,但频繁调价实际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伤害已购车用户的情感与财产性权益,也削弱品牌的价格公信力。传统车企如比亚迪、蔚来等虽也调整售价,但通常伴随产品年度改款或配置升级,节奏相对稳定。而特斯拉这种实时定价机制,更像是在玩一场与消费者心理的博弈游戏,让用户毫无预期与安全感!
策略背后
有不少人认为特斯拉降价是“技术成本控制得当”的回馈,但我更认为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阳谋”。特斯拉从不像传统车企那样定价即定生死,而是把车辆售价像股票一样随时浮动。订单不及预期?那就立即降价刺激。特斯拉似乎从不在意所谓品牌忠诚度,也漠视老车主感受。它的核心逻辑只有一条,那就是用一切手段保住订单规模。
从产品角度看,此次降价后的Model 3长续航版的确显示出更强竞争力。25.95万的价格,相比标续版本贵出约2万元,但续航多出近200公里、零百加速更快1秒,性价比陡增。更关键的是,这一价格也让Model 3长续航版卡在了极氪007、小米SU7、蔚来ET5等国产热门车型的咽喉位置,配置相近的要比它贵,价格更低的性能与续航却不如它。特斯拉明显在利用品牌余晖和规模效应,发起一场精准的价格卡位战。
特斯拉的焦虑症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会发现特斯拉的降价并非中国特供,而是全球战略的一环。
今年1-7月,特斯拉在中国累计销售30.4万辆,同比下跌超过10%,成为主流新能源品牌中罕有出现负增长的一家。其中Model 3上半年仅售出9万余辆,特斯拉只能依赖Model Y的稳定发挥才勉强支撑大盘。
特斯拉如今在国内之所以如此被动与狼狈,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国产电动车的崛起便是重要变量。以比亚迪海豹系列为例,其续航能力与Model 3不相上下,但价格更具优势,成功分流了大量潜在客户。其次,特斯拉坚持的直营模式在售后便利性上已显劣势,不少消费者反馈传统4S店的服务网络更贴近需求。此外,尽管上海超级工厂产能充足,本土化率已超95%,但消费者买单意愿的下降让产能优势变成了库存压力。
将视角扩展至全球,特斯拉的处境更加艰难。欧洲七月电动车销量大涨40%,但特斯拉却同比暴跌超过50%,仅交付6600辆,出现连续第七个月下滑。受碳关税政策和本土品牌如大众、宝马电动车型的挤压,特斯拉正在欧洲打一场艰难的防御战。再加上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电动车补贴提出更严格要求,特斯拉必须加速本土化生产以避免失去税收优惠。全球多重压力之下,降价清库存、回笼资金、稳住份额,成为特斯拉最直接也最无奈的选择。
车叔总结
说到底,特斯拉这一轮降价,短期或许能提振销量,但长远来看正在损害其品牌价值,频繁降价让特斯拉越来越像电子消费品而非大宗资产。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用户购车心态正从“早买早享受”转变为“晚买享折扣”,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只要愿意等,特斯拉还会更便宜。这种认知一旦形成,将反向抑制短期销售。特斯拉不是不懂这个道理,只是在增长压力与品牌建设之间,它暂时选择了前者。而从用户视角看,如果你不急着用车,不妨做个等等党,因为特斯拉的下一波降价,或许已经在路上!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