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一场持续四年的维权长跑,一次消费者与科技巨头的艰难对抗,终于迎来转折点。
四年前,身穿印有“刹车失灵”字样T恤衫的张女士,奋力爬上特斯拉展车车顶,造就了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最大流量事件。此后这场“行为艺术”不仅被很多维权车主效仿,而且演变成了一场如狗血一般旷日持久的诉讼拉锯战。
2025年9月16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责令特斯拉向车主张女士提供事故前半小时的完整行车数据。这是张女士自2021年与特斯拉展开法律斗争以来的首次胜诉。
这不仅关乎一辆车的问题,更关乎智能汽车时代消费者的知情权与数据权利边界。
一场事故,两种说法
2019年12月,张女士花费40多万元购买了一辆特斯拉Model 3轿车。2021年2月21日,张女士的父亲驾驶这辆特斯拉发生追尾事故。
事故责任认定书显示,张女士的父亲因“违反安全驾驶和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的规定”对事故承担全部责任。
但张女士及其家人坚持认为事故原因是Model 3“刹车失灵”,她表示:“我父亲驾龄超过30年,最基本的交通规则还是懂的,更不会拿一家人的生命开玩笑。当时我父亲是踩了刹车的。”
在多次与特斯拉沟通要求退车未果后,张女士在当年的上海车展特斯拉展台上采取了上述的一系列过激维权行为。她身穿印有“刹车失灵”字样的T恤,爬上特斯拉展车车顶高声呼喊“特斯拉刹车失灵”。
当天下午,上海警方就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对张女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另一位当事人李某被处以行政警告。但张女士的维权场景已经被现场媒体广泛传播,迅速引爆了舆论。
名誉权与数据权的交锋
按理说,车主在大型车展上过激维权的事件,这几十年里屡见不鲜。基本上最后都是一个双方私下和解,或者不了了之的结果。但这次张女士碰上了硬茬。
2021年10月,特斯拉起诉张女士,指控其在上海车展上的“车顶维权”行为侵犯了公司的名誉权,并索赔500万元。
2024年5月30日,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张女士侵犯特斯拉名誉权,要求其向特斯拉做出公开道歉并赔偿172275元。2025年7月11日,上海市二中院二审继续维持原判。
一个细节是,上海法院判决特斯拉胜诉的只是“名誉权诉讼”,即张女士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在公共场合宣称特斯拉“刹车失灵”的行为,构成了诽谤,侵犯了特斯拉的名誉权。
这与特斯拉Model 3究竟有没有“刹车失灵”,没有直接关系。刹车是否失灵,依然没有定论。而要证明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当时那辆Model 3的行车数据。
于是,张女士向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要求特斯拉提供行车数据的诉讼。最终法院认定特斯拉作为经营者应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责令其向张女士提供事故前三十分钟的完整行车数据。
智能汽车时代的新问题
智能汽车时代,行车数据往往是核心中的核心,而数据问题则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新法律问题。
近些年,虽然也有车企在面对重大交通事故,或是媒体评测的质疑时,主动公布行车数据。但这种行为主要还是出于为了应对泼天的舆论压力,洗清嫌疑,自证清白的目的。
事实上,特斯拉也曾在事发后,舆情鼎盛时,披露过部分行车数据,但其中,刹车踏板位移、电机扭矩等关键数据都并未提供,张女士也曾无奈表示,“特斯拉会说目前的数据已经足够我们判断真相。”
至少在张女士胜诉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款规定“车企必须向消费者披露完整行车数据”,或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车企须主动披露完整行车数据”。也就是说,数据公布与否,是否完整,主动权都掌握在车企手里。
张女士表示,她加入了多个智能汽车维权车主群,每个群约有200多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这里所有人没有一个能拿到自己车辆的完整数据。”这个现实更令人寒心。
用户驾驶行为产生的数据,虽由车企记录和存储,究竟数据是属于用户的财产,还是车企的财产,数据的披露义务权,知情权如何划分归属,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但在此次判决中,法院明确指出了:“涉案车辆系智能网联汽车,出现交通事故后,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汽车,在事故成因上仅需考虑车辆硬件的实时性能即可,智能网联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行车数据对于事故成因分析愈发重要”。
判决认为,张女士要求提供事故发生前三十分钟的完整行车数据,有助于辅助其全面分析涉案车辆该时间段内的整体情况,应当认定为消费者知情权范畴,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这也许为今后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其意义远超出个案范畴。
写在最后:
但张女士的维权之路依然漫长。
根据法律规定,若特斯拉在十日内提出上诉,案件还将进入二审程序。即使特斯拉按要求提供了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仍需验证。而数据与对应结果之间的解释权,是以特斯拉还是第三方司法评估机构为准,又是一场长时间的拉锯战。
所以,想要证明车辆存在问题的挑战和难度依然巨大,相关法规的缺失仍是根本问题。(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