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最近电驹小编来到一汽-大众,了解到这样一组数字:
1,成立34年,累计纳税超7200亿元。平均每年纳税211.76亿元。
2,提供就业岗位超50万个。这里指的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就业岗位超50万个。
3,拉动上游供应商1900多家,采购额1600多亿元。
4,带动下游经销商1500多家。
5,累计销量即将迎来3000万辆下线,相当于3000万的家庭选择了一汽大众车型。
6,连续6年中国合资车企销量第一、燃油车市场销量第一。
看到这些数字,“汽车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下子具象化了。可想而知,像一汽大众这样的企业,对国民经济、地方经济,对税收、就业有多么重要,对产业发展、技术发展有多么重要。
事实上,在新能源浪潮席卷、自主品牌快速崛起的当下,“合资车企衰退论” 不绝于耳,“XX 系大败局” 等言论甚嚣尘上。
但是,唱衰合资品牌并非行业理性选择,首先,合资车企数十年积累的产业链整合能力、质量控制体系、技术沉淀,以及产品的高品质、可靠性、耐久性等,是新势力难以替代的。
合资公司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有目共睹、不可替代。在解决就业,增加税收,拉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方面,贡献很大。
靠着强大的体系力和品质等竞争力,一汽大众收获了3000万个客户的支持。
在采访中,一汽大众技术研发部门还介绍了一汽大众在三电技术、电子电气架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慧底盘、造型设计等核心领域的技术储备和发展规划,并且成效初显,研发成果多项技术指标领先业内。
一汽大众表示,一汽大众向智能电动化转型,要遵循两个大原则:一是坚守品质,二是突破创新。
翻译一下就是:既要坚守过去34年的体系力带来的高品质,又要跟上甚至引领智能电动化的浪潮。
站在3000万辆的起点上,一汽大众正展开一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式的革命性变革。
确切地说,一汽大众,正在脱胎换骨。
那么问题来了,一汽-大众的体系力到底强在哪?高品质是如何炼成的?
生产制造体系:精密管控+超前布局
电驹小编曾经在一汽-大众的车主论坛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大众迈腾车主,开车出现了底盘异响问题,本以为要大费周章排查,没想到 4S 店技师通过系统调取了车辆总装时的螺丝拧紧数据。不仅清晰看到当时几百个关键部位螺丝的拧紧力矩、时间,甚至连操作设备编号都一目了然。
最终,技师精准定位到是后悬挂某个螺丝因长期颠簸出现微小松动,仅用十几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这次电驹小编参加一汽-大众的工厂,更进一步了解到,原来在质量管控上,一汽 - 大众打造的 “精密监测网” 渗透到生产全流程。
以总装环节为例,一汽-大众对320 余个关键部位的螺丝拧紧过程实施 “全数据监控”,配备 190 余套高精度设备,不仅确保拧紧力矩误差控制在 ±5% 以内,所有数据还将保存 15 年,相当于为每辆车建立 “终身工艺档案”。
一旦哪里出现问题,维修人员只需通过调取“终身工艺档案”,就能迅速明确问题出在哪个部位的螺丝、由哪道工序或哪台设备导致,省去了大量拆卸检查、逐一排查的时间。
不仅如此,一汽-大众自研了视觉技术平台——这一平台打破了车间壁垒,焊装车间验证有效的零件定位算法,总装车间可直接复用;总装环节发现的零件适配问题,能实时反馈给研发部门优化设计。
这种“跨环节技术共享” 模式,避免了传统生产中 “各车间各自为战” 的内耗,让生产链条形成 “技术迭代共同体”,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此外,一汽-大众的生产体系优势,不单是只是精益求精的生产效率和精细化管控,在布局层面,一汽-大众更是建立了广泛的“生产格局”。
目前,一汽-大众已构建起覆盖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的多基地生产网络,各基地并非简单的 “复制粘贴”,而是形成 “区域协同、分工互补” 的格局 —— 有的基地聚焦高端车型与新能源车型生产,有的基地主打主流燃油车产能。
这种布局既实现了产品对全国市场的快速辐射,又能根据区域市场需求差异(如南方新能源渗透率高、北方燃油车需求稳定)灵活调整产能分配,为“油电并举” 战略提供了硬件支撑。
而这种生产体系的价值,在转型期尤为凸显:当市场对新能源车需求激增时,现有基地可通过生产线快速改造实现油电共线生产,无需大规模新建厂房;而精细化管控则确保了新能源车与燃油车保持同等品质标准,避免了“转型期质量滑坡” 的行业通病。
技术研发体系:油电共进,推进本土研发
相信最近很多一汽-大众燃油车车主都收到了OTA升级的通知。从一汽-大众官方了解到,这次升级覆盖了全新迈腾、高尔夫、探岳L 这些热门燃油车,升级后能实现 400 多种语音交互,还能切换 6 种情景模式。
此外,当下的流行的车载KTV、音乐星球这些实用 APP 都加上了,导航里甚至有了红绿灯倒计时功能,在车机体验方面,几乎和自主品牌新势力无异。
而这正是一汽-大众 “油电同智” 战略落地的具象化体现。
在很早之前,一汽- 大众就明确 “油电同智” 战略,通过智能化升级让燃油车实现“二次焕新”。
就拿辅助驾驶系统来说,一汽-大众不仅推出适配中国路况的 IQ. Pilot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还与华为这样的国内科技巨头展开合作。其中全新一汽-奥迪A5L更是搭载了华为ADS辅助驾驶和鸿蒙座舱,以燃油车身份挤入行业智能化的头部梯队。让燃油车用户无需切换到新能源车,也能享受高阶的辅助驾驶体验。
“油电同智” 的本质,是一汽 - 大众对存量市场的 “精准挖潜”。通过智能化升级,燃油车不仅守住了基本盘,还吸引了部分因智能化不足犹豫换新能源车的用户,实现了“存量市场逆增长”。
不仅如此,为了打破打破传统合资“外方研发、中方应用” 模式,一汽-大众率先开启合资企业自主研发新阶段。
以前的合资研发模式,都是外国研发好了技术,国内拿来用,很多时候不太符合咱实际需求。而且,在智电化领域,中国技术更是领先于全球。
一汽- 大众明白这一点,借助本土化的研发优势,自主研发SOA电子电气架构,并且将搭载在首款捷达品牌纯电车型。
SOA电子电气架构实现了软硬件解耦,支持通过OTA进行快速功能迭代和个性化定制,这是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而在动力总成领域,一汽-大众依托全自研的混动中心,掌握了双擎变速箱、1.5L混动专用发动机、Ni60电池等核心技术,其中,混动专用发动机通过高效燃烧、低摩擦技术,热效率突破47%。
这种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从“学徒”到“导师”的身份蜕变。
未来,德方大众将贡献其在整车工程和质量控制方面的深厚积淀,而中方(一汽-大众)将在本土化产品定义、软件开发和智能功能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质量检测体系:以“用户痛点” 为导向的 “标准重构”
在一汽- 大众的实验室里,一场特殊的 “考试” 正在进行:
一批超高强度钢被放入模拟沿海高盐雾、酸雨侵蚀的酸性环境中,承受着持续200 小时的 “折磨”。这不是普通的质量检测,而是针对 “氢脆现象” 的严苛试验。
工程师介绍,氢脆现象就像钢材的“隐形杀手”—— 车辆出厂时,存在氢脆隐患的超高强度钢看似正常,但随着使用时间推移,氢原子在钢材内部积聚扩散,会引发微观裂纹;遇到颠簸、碰撞等外力,裂纹会迅速扩展,导致钢材 “无征兆” 断裂,威胁驾乘安全。
为了杜绝这一隐患,一汽- 大众摒弃行业常见的 “抽样检测”,对所有用于车身制造的超高强度钢执行 100% 全检。
而且,一汽大众的氢脆试验,并不是常规的试验环境,而是全程都是在“最恶劣的酸性环境” 中进行。
酸性环境会加速氢原子的渗透和活动,模拟车辆在长期潮湿、酸雨、沿海高盐雾等复杂使用场景下的极端工况,比常规实验室环境更能暴露钢材的氢脆隐患。
此外,试验明确划定“失效红线”:超高强度钢在上述恶劣环境中持续承受测试200 小时以内,不得出现任何氢脆断裂现象。
这一标准不仅为钢材的抗氢脆性能划定了清晰的“安全红线”,更确保了钢材在车辆全生命周期内(通常为 10-15 年)的性能稳定性。
工程师告诉电驹小编,“200 小时恶劣酸性环境氢脆试验” 标准,是目前汽车行业针对超高强度钢氢脆检测的最严苛要求。
事实上,“品质” 一直以来是合资品牌的传统优势,一汽 - 大众的质量检测体系非常的严密,从原材料进厂到整车下线,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
比如针对“车身防锈” 问题,一汽- 大众直接给了具体承诺:“3 年不锈蚀,12 年不锈穿”。
针对“行驶异响” 这一 “用户感知强、排查难度大” 的痛点,一汽 - 大众一直从 “源头控制” 将车身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 ±0.5mm,比行业常见标准严多了,高精夹具也比同行多 30%,还靠激光在线测量,保证每个零件装上去都严丝合缝。
正是凭借对质量的极致追求,一汽- 大众近期在工信部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典型创新成果” 评选中,凭借 “汽车关键点焊技术及核心装备开发”“全自主汽车诊断技术” 等 4 项成果入选,成为吉林省唯一入选企业,也是全国入选成果数量最多的车企之一。
这种品质优势,不仅是用户信任的“护城河”,更是其穿越市场周期的 “底气”—— 在汽车消费从 “增量” 转向 “存量” 的当下,“靠得住的品质” 比 “花哨的配置” 更能留住用户。
营销与渠道体系:从“卖产品” 到 “经营用户” 的转型
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吉林通化出了一个严重的车祸,一辆一汽大众的CC 被撞,车身都快散架了,零件掉得到处都是。可万幸的是,车里坐着的车主李女士的父母,就受了点惊吓,没受啥重伤。
后来,李女士给车下跪感谢,照片在网上火了,网友们都夸这车靠谱。而随后,一汽-大众便在全新探岳L上市发布会上,向车主赠送新车。
无独有偶,今年9 月 10 日, 李先生驾驶一汽奥迪 A4L 在雅安某路口等红绿灯时,一辆满载水泥的罐车在过弯时突然侧翻,重达 40 余吨的罐体瞬间砸向这辆奥迪 A4L。危急时刻,奥迪A4L 的高强度车身结构发挥关键作用,为车内的李先生撑起足够的生存空间。最后,李先生安全脱险,仅受轻微擦伤。
一汽奥迪了解事情全貌之后,也快速拍板,决定赠送李先生一辆全新的奥迪A5L,前后时间只有一周。这个流程速度,不管在豪华车阵营里,还是合资车企阵营,都是非常快的。
而这两场交付与持续的售后关怀,正是一汽- 大众 “以用户为中心” 营销体系的真实写照 。
事实上,今年以来,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启动了一场低调的品牌组织流程变革。从4月初启动变革到5月底,这场组织大调整仅仅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而目的只有一个:“以用户为中心。”
具体来看,此次组织架构调整,一汽-大众大众品牌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前台-后台”业务模式,重新构建了“前台-中台-后台”的三段式架构,新设了以商品经营部、销售策略部、整合营销部为核心的中台策略与资源整合中心,并强化了以区域一线为主的前台作战中心。
至此,一汽-大众建立了市场、销售、渠道、客户运营、售后服务、商品经营六大全链路的品牌组织架构。
从此次一汽-大众的组织调整来看,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部门调整,而是组织架构的系统升级。一方面,既提升了企业的行销效率,另一方面,改变了整个企业的运营思维,品牌工作全方面围绕客户展开,一切都要以用户为中心。
除了在营销组织架构上的改革,在营销体系最重要的一环——渠道建设上,一汽-大众同样在持续扩充,今年6月份开启“百店千家” ,数据显示,此次签约后大众品牌渠道总量预计突破 1000 家,较 2024 年增长 20%,在三四线城市的覆盖率将从 62% 提升至 85%,彻底改变传统渠道 “重一线、轻下沉” 的格局。
一汽-大众 3000 万辆的达成,绝非偶然,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它沉下心来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质保、营销的全价值链体系力。
一汽- 大众的 3000 万辆证明,真正能留住人的,还得是 “长期靠谱”。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