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泰达汽车论坛上,地平线首席生态官徐建表示:“2025年智能驾驶将进入一个拐点阶段,激光雷达十年内,成本将会降低1000倍,计算芯片的算力在十年内会增长1000倍”。
关于地平线高管双“1000倍”的概括,我们难以衡量这是真实“量词”还是“形容词”,但能确认的是,2024年以来,激光雷达价格确实出现了大幅下降。
以禾赛科技为例,2020年-2024年,激光雷达平均价格从8.2万元降至2024年仅3900元左右,5年平均价格降幅达到51%。往近的说,根据国盛证券信息,速腾聚创激光雷达从2023年3000元降至2024年的2300元,仅一年的时间降幅超过20%。
激光雷达的降价,源于技术迭代和规模化生产,尤其是2025刚开年时,中国车企们接二连三的“智驾平权”,在扩大硬件供应商生产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压缩了生产成本。因此,与其说激光雷达降价,不如说整条智驾硬件生产链,正在被L2车型们快速摊薄成本。
根据佐思汽研检测报告,2025年1-4月L2.9车型销量66.7万,带激光雷达配置的车型占总L2.9车型销量的65.1%,较去年同期增长8.4%。1-7月激光雷达安装量为119.2万颗,同比增长65.6%,值得关注的是,激光雷达主要增长空间在20-25万区间,并且正在向20万以下市场快速下探,安装量同比大幅增长12.3%。
随着激光雷达从“高端奢侈品”逐渐转向“智驾必需品”,成本不再横亘于车企和硬件之间时,激光方案和纯视觉方案孰美的问题,放到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翻译翻译便成为了“激光雷达成本下探,那些还在坚持纯视觉路线的车企图什么?”“激光雷达方案会成为车企智驾最好的解法吗?”
华为、Momenta等向左,特斯拉小鹏向右
首先,关于两种技术路线,需要提前说明一下,不存在“纯视觉VS激光雷达”的对决关系,没有一款车是只装激光雷达不装摄像头的。所以我们讨论的方向,应该是纯视觉VS视觉+激光雷达。
华为、理想、蔚来、小米等车企作为“视觉+激光雷达”阵营的典型代表。
选择激光雷达方案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这套组合方案最大的好处是安全冗余,路况视觉环境良好的状态下,摄像头仍是智驾主力硬件,在诸如低光照、强光、大雾等特殊条件,激光雷达是不错的补盲手段。
另一方面,选择激光雷达方案车企,已经形成了一套针对“硬件融合”的专属打法。以华为为例,为了提升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接受图像信息的稳定性和统一性,推出了具有前融合技术的舱内激光雷达Limera,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将从同一个镜头获取信息,实现物理级融合,未来将进一步下放至阿维塔、深蓝等品牌使用。
伴随激光雷达方案,在特殊场景优于纯视觉方案的表现,激光雷达阵营对纯视觉阵营的抨击,同样集中在安全方面。
例如蔚来李斌评价“特斯拉并不是所有的事儿都是对的”。华为车BU CEO针对特斯拉纯视觉技术路线强调“单一技术应用在智能驾驶中存在显著弊端,特别像纯视觉技术,其安全冗余能力严重不足,在实际复杂路况下,极容易出现看不见的情况,导致安全隐患大增”。
特斯拉、小鹏作为智驾头部车企中,坚持纯视觉方案的少数派,主要原因在于,何小鹏和马斯克对于视觉方案拥有“高上限+重算法轻硬件+低时延”的共同认知,他们一致认为“算力+算法”能解决一切问题。
特斯拉的底气来自于,全球百万辆特斯拉带来的数据支撑以及坐拥全球范围内十亿公里的路况、错误、拐点以及决策链条等信息。特斯拉视觉方案已经形成了低成本硬件+FSD数据飞轮+全球快速部署+独特算法的正向闭环。
小鹏作为切实在激光方案和视觉方案之间做过选择的头部智驾车企,在2025年之所以高调宣布未来所有新车都将采用纯视觉方案,用何小鹏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一双“更聪明的前视眼睛”和一个“更强大的大脑”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小鹏通过训练世界基座模型和VLA端到端,快速迭代视觉方案,根据小鹏官方数据,小鹏云端大模型极致发挥摄像头高信息量输入,8倍提升有效视觉信息量。这也让小鹏视觉方案正式步入AI味浓烈的强视觉模型+高算力+独特算法技术闭环。
当然,车企对于技术路线,还往往会基于符合自身最大效能和利益进行选择。
华为之所以坚持激光雷达视觉方案,一方面华为自身就是激光雷达生产商,另一方面随着既定技术深耕程度越高,技术转向的成本往往要比单一硬件成本高得多。
特斯拉作为最注重效能和利益的科技企业,从2016年就开始明确纯视觉方案路线的特斯拉,同样不太可能因为激光雷达硬件降价而贸然改变技术方向。
再者,特斯拉坚定纯视觉方案的另一个核心原因在于为未来Robotaxi和自动驾驶的生态快速布局。了解特斯拉过往所有路径选择不难发现,无论是造车还是Robotaxi,特斯拉所有选择都是围绕低成本、快速复制、大规模部署进行展开。能够自动清洁、自动充电的Robotaxi如此,一体铸造车身如此,纯视觉方案更是如此。
即便此前,特斯拉基于纯视觉方案的Robotaxi,在北美奥斯汀试运营时,偶有发生的剐蹭事故,同样进一步证实了纯视觉方案对比激光雷达的差距。但是,对于坚信“算力+算法”能超越一切的马斯克来说,这都不算事。
例如,近期特斯拉就发布了纯视觉AI 系统新专利,“基于AI 的高保真占用网络系统,该系统利用摄像头信号以亚像素精度预测和可视化实现车辆周围的高保真 3D 空间(场景)绘制,从而增强辅助停车和地面标记检测”。
特斯拉显然清晰知道,自身纯视觉方案的水平和提升空间。
最后,对于“激光雷达方案能否成为车企智驾最好的解法”,如果站在中国消费者注重安全冗余的角度来看,激光雷达方案对比纯视觉确实有着更强的“被需要”属性。
纯视觉VS 激光雷达,不是非此即彼
关于激光雷达方案和纯视觉方案的优劣,今天我们不再赘述,毕竟网络上已经充斥着大量,激光雷达方案和纯视觉方案,在账面数据,信息收集能力以及安全能力方面对比的内容。从理论上来看,激光雷达方案在“激光雷达+摄像头”的双重保障下,在复杂场景确实拥有更高的可靠性。
但这里需要补充一些反常识的认知,由于激光雷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扫射很多物体,进而产生过多回波,信号往往混叠在一起,加之激光雷达处理的帧率,远不及摄像头。因此激光雷达这种信息密度大、无用信息多、吃算力也多的一类硬件,能否与摄像头实现1+1>2关键同样取决于车企的算法和算力。
用余承东在公开场合的话来说就是“有的企业技术无法做到融合感知,只是单一的多了一项配置在那凑数,为了抢市场,那肯定后期降成本做促销,肯定会把多余的配置砍掉”。
因此,关于智驾技术路线的讨论,往往不是你死我亡,而是需要针对不同适应宽度、不同产品成本、不同消费人群进行理性选择。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现阶段无论是激光雷达方案还是纯视觉方案,都别指望能代替人眼,技术只是辅助手段,而非安全兜底。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