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刚刚过去的9月车市被密集的发布会彻底点燃,无论是传统自主、新势力,还是合资、豪华品牌,都像是赶鸭子上架一般,将自家的重磅新车推向市场。表面上是抢在金九银十车市旺季和十一黄金周进行的一波产品攻势,但实际上,这场集体“赶场”的背后,藏着车企对2026年政策变局的集体焦虑——购置税退坡、补贴收缩的大幕即将拉开,车市的游戏规则正在重写。
1
从“全免”到“减半”的连锁反应
2026年车市最核心的政策变量,当属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阶梯式退坡。根据2023年财政部等三部门的公告,2025年底免征政策结束后,2026-2027年将实施减半征收,实际税率升至5%,且每辆乘用车减税额上限1.5万元。
这意味着不同价位车型的购车成本将显著分化:20万元的车型需多缴1万元,50万元的高端车型则要多掏3.5万元,而30万元成为优惠分水岭。
对此,特斯拉率先打响信号战,9月29日便在官网标注“2026年购买需多交1.16万元”,倒逼其他品牌跟进应对。
然而事实上,在购置税调整之前,各地方补贴在今年开始已经陆续收缩。6月已有12座城市暂停以旧换新补贴,江苏、宁波等地随后将补贴调整为“先到先得”模式。即便八部门印发的汽车稳定增长方案提及延续部分支持政策,但具体力度已难比往日。这种“全面退坡”的信号,让依赖政策红利的市场生态面临重构。
2
新势力承压明显
政策退坡的冲击力已清晰显现,不同阵营车企的处境可谓冰火两重天。对造车新势力而言,这轮压力远比2022年国补退出更严峻。最先出现端倪的无疑是资本市场,资本输血早已断流,桥水基金减持蔚小理,巴菲特清空比亚迪股份,投行纷纷撤销汽车投资部门,烧钱模式难以为继。
即便是表现最佳的理想汽车,压力也肉眼可见,其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近18亿元,但若为20万辆交付量全额补贴新增购置税,利润或将归零甚至倒挂。
小鹏主攻30万以内市场,相对来说更能缓冲压力,但其MONA M03车型接近50%的占比意味着微薄利润或许难以补亏;蔚来、零跑等更是深陷亏损与成本的双重挤压。
目前似乎只有赛力斯能凭借问界M9超30%的毛利率从容应对,随着时间推移,华为链的含金量有望进一步凸显。
3
合资机会,在“油电平衡”中找答案
不过,政策退坡与市场洗牌,反倒为合资品牌创造了差异化机会。相较于新势力和传统自主发的“高度电动化依赖”,合资品牌的油电双布局优势开始凸显。
大众、丰田等头部合资车企早已铺路。东风日产计划2026年底前基于天演架构推出5款新能源车型,覆盖纯电、插混等多种动力;大众则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弥补智能短板。这种“燃油保基本盘、新能源抓增长”的策略,既能靠燃油车在中端市场稳销量,又能以新能源车型承接政策余温。
合资品牌的另一优势在供应链。凭借多年积累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其在成本控制上更具韧性。面对购置税上涨,合资车企可通过规模效应分摊成本,不像新势力那样面临“补税则亏损、不补则丢单”的两难。
尤其是在15-30万元主力市场,合资新能源车型既能享受购置税减半优惠,又能依托品牌口碑与燃油车形成协同,这种多条腿走路的方案可能成为破局关键。
更关键的是,合资品牌正在积极加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的本土化迭代,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即热销,并继续加深与华为合作,别克至境L7则打造合资增程新标杆,将300km纯电续航、Momenta R6智驾和高通SA8775P等领先科技打入20万内。可以说,如今的合资品牌在产品定义上已经毫不逊色于新势力品牌。
4
谁能笑到最后?
2026年的车市竞争,本质是“市场化生存能力”的较量。政策退坡淘汰的是依赖补贴、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而具备三大特质的玩家将脱颖而出:
一是“成本控制大师”,能通过规模效应、供应链协同等方式消化税收成本,而非靠偷工减料;二是“产品精准派”,在30万元以下市场靠性价比立足,在高端市场靠技术形成溢价;三是“油电平衡者”,像合资品牌那样兼顾短期销量与长期转型,避免单一路线风险。
由此,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可以得出一条购车公式:高销量+技术流+大品牌=不会出错的选择。
当然,对消费者而言,2025年底前仍是购车黄金窗口期,比如重庆等地区的地方补贴与国补叠加仍可省超3万元,加上购置税减免的金额还是相当具备吸引力的。
这场始于政策退坡的洗牌,终将推动中国车市从“政策驱动”迈向“技术驱动”。2026年的市场不会是某一方的胜利,而是属于那些读懂规则、守住核心竞争力的幸存者。合资品牌的机会已在眼前,但能否抓住,还要看其在智能转型与成本控制上的真实功力。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