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4年至今,因智驾辅助安全引发社会讨论的事件,至少有5起,包括但不限于高速公路水泥墩、快速路上正在运行的清扫车、FSD的突发更新以及各种系统带来的违章以及海量召回等。
2024年至今,因汽车性能过剩引发社会讨论的安全事件,数量同样超过5起。为此,还有车企举办了相关驾驶安全的大量系列活动,尝试拉回用户和车企对马力的尊重。
从2024年至今,顶流车型带来的事故,数量在不断增加,平均2个月就会有1次热议事件。随着汽车向新能源以及智能化的深度转型。很显然,此前的很多细节确实需要调整。
每一次热搜都能触及大众心理的敏感点,无论是电池安全、系统可靠性乃至小到门把手的设计。
性能车本不是新的物种,但是当马力不再是稀缺资源,购置门槛被大大降低的性能猛兽,却陷入了法理与交规的撕扯。监管该如何进场,或者以什么方式进场,成为一门学问。
一个月前,主管部门的一纸征求意见稿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一旦落地,车企热捧的全隐藏式门把手这类设计创新,面临退场。
“关于方向盘、智驾小蓝灯等设计也在酝酿细则。”一位接近标准制定的人士透露,即将被监管的,不止门把手。接下来,关于方向盘的人体工学,高性能车可能的回正圈数与转向速比;以及在整车方面,车辆碰撞对行人的伤害降低,车内设计带来的视野压缩与不足等都会有更详细的规定。
事故频发,因为“不完美司机”?
在犯罪学研究中有一个“不完美受害者“理论,指受害者存在争议行为或者道德上的瑕疵,因此其受害的程度与合理性被质疑。
与之同理,在每一次引发全社会关注的安全事故中,都有不完美司机的身影。在公开通报中,
他们要么超速要么分神,要么操作不当......总能找到与车无关的致命理由。而隐藏式门把手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就在于,它与人为操作几乎无关,即使是完美司机来了也没用:打不开就是打不开。直到最近,它又在网红车型的事故上出现,引发全民关注。
在公开报道中,因为隐藏式门把手导致的救援延误已经屡见不鲜。从车企的回应看,无法弹出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低温环境下门把手冻结,车辆碰撞后断电导致电子系统失灵。
事实上,事故发生后打不开车门的原因有很多,隐藏式门把手本身并没有“原罪”。
门可以被打开的前提,首先是解锁。在发生碰撞后,汽车控制器发出碰撞信号,车门收到信号解锁。这一套流程的前提是“低压供电”完好的,也就是小电瓶和供电线没有被损坏。
通俗来说,如果是发生“神仙也难救”的极端场景,都可能导致碰撞后无法开门。
率先掀起隐藏式门把手风潮的特斯拉,在内外门把手上,安装了机械备份装置。这种机械备份可以防止一种情况,在断电后门锁成功解开了,但没有可以开门的机械装置。
正因如此,新的法规把机械备份作为强制要求,在最新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所有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即便断电或碰撞后也能徒手开启。这也是首次针对门把手这类小部件出台强制性标准。
一个小小的门把手之所以能引起社会讨论的主要原因还有,如果车辆在碰撞后发生自燃,车门能否成功打开,直接决定营救时间,关乎乘员的生命。电动车用户对自燃的顾虑显然要比燃油车更高。
性能平权了,安全能吗?
一个品牌在吸引目标用户的同时,也被用户群体塑造。
预制菜风波,久久不能平息的一个点在于,当一个餐厅的营销强调干净不预制,吸引的是注重品质的用户,但这个群体的容忍度也低;当一个车企的营销强调年轻、性能、平权,容易吸引的是年轻、前卫、敢于尝试的用户,而这个群体恰恰容易出安全事故。这种“反噬”就好比硬币的两面,由不得企业主动选择。
从营销上看,没有历史积累的新品牌想打造溢价,只能靠黑科技,比如马力。几十万的新能源可以给你近千匹马力、3秒破百。再配上电驱时代一脚下去扭矩瞬间拉满和智能化配置营造的科技感,性能平权的故事,不仅完全讲得通,还大受目标群体欢迎。
随之而来的,是操控难度也上来。即便是开惯了燃油豪华车的土豪,也不敢打包票,自己能驾驭好一款性能电车。在轮胎还没抓稳地面,刹车还没准备好的时候,车可能就已经开始甩尾和打滑,你甚至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突然窜出去......
值得注意的是,与同级燃油车相比,电动车的整备质量一般都要高出不少。这就对车辆的制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会直接影响,极端状态下车辆真实的刹车距离。
在过去马力稀缺的时代,大部分人不具备开大马力车的经验。当性能车的门槛被踏破,经验不足带来的事故成为需要被正视的安全隐患。
车企也试图通过车主培训或者在特定路段限速的方式,来减少事故的发生。但这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性能电车还是陷入了法理和交规的拉扯中。毕竟用户花钱买的是车子的全部性能,如果根据GPS搞电子围栏市区限速,不合物权法。
即便如此,性能平权本身并没有错。就如同隐藏式门把手本身也不带有原罪,只不过在不合理的设计下,弊端就会被放大。不管是隐藏式门把手、半幅方向盘这类设计创新,还是性能平权带来的舆论争议,都指向了在创新与突破的过程中,如何厘清安全的边界。
在平均两个月一次的事故中,舆论口中“不完美的司机”已经付出了生命或者财产的代价,这其中,车辆设计缺陷带来的代价,又由谁来付?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