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一个曲高和寡的品牌,注定将在中国市场命运多舛,这句评价用在极星汽车身上显得格外贴切。
随着上海前滩最后一家直营门店关闭,意味着极星汽车的中国业务已经告别了上一篇章,在这片最富有发展想象的本土市场,极星接下来的内容该怎么讲,是留给这个品牌的新命题。
据了解,早在今年9月份,极星前滩店已经在跟房东讨论退租一事,主要由于上海前滩商铺租金高昂,这一成本压力已经超出了极星当前的承受能力。而在这之前,极星隔壁的原来的宝马4S店也悄悄换成了极氪门店。
一线城市商圈的品牌格局变化往往牵动消费感官,有网友直接在社交平台对极星直接贴脸开大:“你们有关的打算吗?”。
有车主透露,直营店全部关闭后,极星目前在中国市场仅保留最后一家位于杭州的经销商门店。
对于此次彻底的渠道收缩,极星方面的回应是“战略性调整在华业务,更好地契合中国市场多样化、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此外,未来极星将主要采取线上销售模式,极星车主的权益不会受到影响,极星在华业务均不受影响。
熟悉而统一的官方话术,是豪华品牌维持体面的惯用方式,但实际上,任何大刀阔斧的动作背后都是因经营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极星概莫能外。
极星断腕求生,豪华电动正视现实困局
不同于其他的豪华品牌,极星的渠道变动并未在车主中引起大范围的讨论与争议,最关键的售后服务方面,杭州极星经销店表示可以由沃尔沃接管,考虑到沃尔沃身后的“金主”是吉利汽车,后者在中国市场强劲的表现足以让人相信,为极星“托底”不是问题,也让车主吃下一颗定心丸。
当然,舆论上看似“风平浪静”的表象,其实还有另一层扎心的真相,极星这些年在中国市场积累的用户基盘过小,很难支撑其在突发事件中形成声量。
有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极星仅卖出69辆车(中国市场),其中4月和5月交付量是零,6月交付了6辆,7月则进一步下滑到单月5辆,而回看2021年-2024年之间对应的销量分别是2048辆、1717辆、1100辆、1864辆。
此外,极星汽车还面临着严重的财务亏损,2019年至2024年的6年间累计净亏损超53亿美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高达217%。
从经营角度来说,如果一个汽车品牌已经处于“店面比销量多、店员比顾客多”的尴尬境地,那么收缩开支、全面降本就是对“止损”最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极星汽车这一决策其实有些迟了。
极星的溃败并不应该归因于任何单一的方面,究其根本,是从顶层的战略、品牌和落地的产品、售后体验等等均无法做到与中国市场同频。
论战略决策,且不说瑞典总部拥有比中方更高的决策权,连续8年7换帅的高管更迭节奏,放在任何一个汽车品牌身上也都堪称致命打击。
论品牌,极星主打“高性能纯电豪华”,但却在现实中左右摇摆,从最初售价高达百万的Polestar 1,到之后为销量妥协推出的20-30万区间的Polestar 2和Polestar 4,均导致消费者对其高端定位认知不明。
产品层面更是严重断代,曾任极星科技董事长的沈子瑜用“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形容极星,从产品规划、到技术投入都没有明确的方向,而是坚守着“够用即可”的极简北欧哲学,与中国用户的喜好完全背道而驰。
售后同样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曾有潜客用户表示,“到沃尔沃4S店看不到售后服务信息,服务接待也说不清服务价格,只是表示很贵。”
可以想见,极星渠道较为完备时尚且如此,如今全面转战线上后,极星能交出的用户体验可能不能再奢求太多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市场或许将不再被其视作现阶段的增量来源。
极星收缩中国,吉利棋局重组
客观事实是,中国完全不缺少带着“高端纯电”定位的产品角色,极星这种既无品牌认知又无销路的品牌显得无足轻重。
但立足全球市场,极星却是那个“东边不亮西边亮”的典型,与中国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极星在海外市场表现意外的优秀。
根据最新的三季度数据看,极星全球零售销量达14192辆,同比增长13%,前三季度累计零售销量约44482辆,增幅达36%。
极星约75%的销量都来自欧洲,另外美国市场虽然总体体量较小,但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均好于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当然,这一销量的达成,并不排除借势欧洲电动化转型风口的缘故,但主要还是因为极星在海外市场有着相对稳固的口碑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在海外市场的增长动能,极星还计划做出“配合性”动作,那就是将更多的制造业转移到美国和欧洲,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规避从中国出口欧美的关税壁垒。
外媒称,原本在中国工厂生产的Polestar 4,未来将会在韩国Busan工厂生产,而新车型Polestar 7将于2028年由欧洲工厂生产,目标是减少对中国产能的依赖。
但这并不代表极星就此在中国市场“倒闭”,因为吉利汽车已成为极星的主要控制人,极星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系列部署,实际都与吉利的全局计划密切相关。
频繁的资本动作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的,在“一个吉利”的整合动作推动下,沃尔沃先是宣布将其所持极星约48%股份中的62.7%分配给吉利,这让极星在本就业绩低迷的情况下,失去了一个稳定的“支持者”。
基于这一背景,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又通过PSD Investment为极星注资,将持股比例提升至约66%,成为实际的控制人。
这意味着,关于极星的战略、及产品布局方面,吉利可以在保持对瑞典高层意见的尊重之上,拥有更多的决策主导权。
联系此次在中国市场启动的战略收缩看,现在的吉利也更倾向于用市场化手段解决问题,显而易见的是,继续为这个持续亏损且定位重叠的品牌输血并不明智,本着未来几年加速整合的基本原则,暂时将极星的火力对准海外并不失为上策。
此前,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执行官李东辉也强调过这一点,极星是吉利控股布局全球化的桥头堡,对吉利在欧美高端电动市场的布局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至于中国市场,与其说极星退出,不如说是一次“阶段性撤退”。
有外媒评论称,极星正计划重组销售体系,并打算重新参与市场,这一说法在经销商口中也得到了证实。所以有可能极星会在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最佳发展路径之后,带着新的运营方式重返,而下一篇章的内容,也将以一种全新的叙事结构继续讲下去。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