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今年年初,德国汽车市场曾爆发一轮全面波及德国车企与供应商的“裁员潮”,但是,这场“人力收缩”行动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放缓节奏,巨大的压力下,第二波又来了。
近半年来,一个接一个的德国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陆续启动了本年度的“瘦身计划”。其中,博世宣布未来几年将在汽车业务部门裁撤约1.3万个岗位,采埃孚计划在2030年前减少7600个职位,大陆则启动多家工厂关闭计划……
这并非德国汽车业开始“承压”的信号,而是陷入泥沼后艰难自救的“二次行动”。
据了解,去年博世已经裁撤9000个岗位,今年非但没有转缓,而且进一步上强度,采埃孚的计划也呈渐进式进行,两年内先裁2200人,然后依次递增,壮士断腕的悲凉感,在此刻显得更加具象化了。
核心零部件巨头的无奈之举,已然折射出了德国汽车产业上游的“潮水方向”,当过去支撑德国制造荣光的上游产业链彻底处于被动地带,无疑会让整个德国车市的处境更加糟糕。
先行者先失血的尴尬,到底该赖谁?
从表面上看,德国供应商裁员的直接原因是市场萎缩。
博世在声明中提到,其在汽车电子与动力总成业务的生产负荷“已连续四个季度低于预期”,而采埃孚的多地工厂也因产能闲置,不得不通过轮班减少、提前退休或直接裁员来平衡成本。
供应商生产节奏放缓的另一面,是德国汽车市场订单需求的疲软所致。
据外媒报道,2025上半年德国新车注册量下降约4.7%,其中传统燃油车业务是下滑主因,电动车业务注册量虽然有所增长,但由于基数较小,并不能形成“力挽狂澜”的稳定性力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电动化、智能化为标签的新兴市场,一度被认为成未来全球汽车行业新的增长引擎,但事实远远不达预期,这令外界对德国汽车业信心不足,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甚至直接给出判断:今年新车注册量乐观估计仅能增长1%。
实际上,市场需求减弱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不能不归因于德国汽车业转型严重滞后,才进而导致供应链行业持续震荡。换句话说,德国车企转型节奏太慢,供应商等不及了。
尽管大众、宝马、奔驰都有明确电动化战略,但在产品布局、平台更新和软件开发上均进展缓慢,很难形成较强的订单规模,这让供应链企业陷入两难:继续押注燃油业务要承担订单萎缩的风险,转向电动化又缺乏没有足够的订单来支撑公司发展。
让人遗憾的是,无论是博世还是采埃孚,他们为了这场转型已经在前期进行了充分的战略储备,博世更是早在数年前就宣布进军电驱与氢能领域,其投入的真金白银和人力资源都代表着对未来电动化订单的信心。
但如今,传统燃油业务持续下滑,新业务增长“青黄不接”,让供应商们“赔了夫人又折兵”。
此次裁员声明中,采埃孚与博世都不约而同指出了动力总成与汽车电子业务面临的压力,说明这是一次共识性的战略误判,才造成了这场“转型先行者反而失血”的尴尬局面。
而更悲观的是,中国车企的崛起也在全球供应链层面,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欧洲企业的议价空间,接下来面对全球竞争,德国汽车产业的高成本结构越来越难以维系,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既有的护城河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政府出手“定心”,德国汽车就能好起来了?
面对德国汽车产业的“无序”现状,德国政府已经如坐针毡,为重塑德国汽车工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一场汽车行业高层峰会于10月9日在德国柏林召开,其中大众、奔驰、宝马等整车集团负责人,以及博世、采埃孚、大陆等供应商代表和工会组织纷纷出席。
在峰会现场,德国政府明确释放了三大信号。
首先,将研究新的电动车购车激励机制,或在现有税收政策基础上延续部分优惠,以缓解需求疲软。
其次,计划推出一揽子产业转型支持政策,包括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数字化与电驱研发资金支持,并推动再培训计划,帮助传统动力部门员工转型。
第三,政府将加快与欧盟就关税与排放标准的协调,为德国汽车出口创造更稳定的外部环境。
“德国必须重新成为汽车未来的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德国总理如此表示,并发誓要尽一切努力削弱欧盟“2035年内燃车淘汰赛”。
显而易见,对德国汽车行业而言,这次峰会也被视为一次“止跌回稳”的政治动作。
经过过去两年的电动化追赶,德国车企虽然在高端电动车和软件平台上持续投入,但整体节奏仍落后于特斯拉和中国品牌。
无论大众集团新电动平台的量产推迟、宝马在电驱布局上的谨慎,还是奔驰在软件战略上的分步推进,都让德国汽车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处于“下风”,现在供应商裁员引发的市场舆论,更让传统业务与新业务之间的失衡矛盾愈发突出。
行业分析认为,德国汽车要想维持在全球价值链的主导地位,必须加快从“机械制造强国”向“智能出行强国”转变,具体行动计划是,博世和采埃孚等供应商已明确将未来投资重点转向电驱系统与电子控制,而奔驰、大众则计划扩大在欧洲的电池工厂布局。
不过,这次转型行动也意味着代价。考虑到电动车的零部件数量远少于传统燃油车,整个产业链的工作岗位总量也将下降,因此不难判断,未来几年失业压力仍不可避免的成为德国汽车业的“主旋律”。
与此同时,转型行动能否加速落地,最终还要取决于执行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否解决德国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需求错位,并且如何帮助供应商们尽快找到准确的定位,是决定德国汽车能否从这场“裁员寒冬”中走出的关键。
正如一位业内人士在会后所说:“峰会能缓解焦虑,但无法取代行动。德国汽车的下一次辉煌,必须靠产业自己重新造出来。”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