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我个人认为:最快3年,保守5年,全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将会实现。”10月15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微博上转发某访谈节目,并对自动驾驶发展做出如此判断。而在此前的8月份,李想也曾做出过类似的判断,其认为,L4级别自动驾驶将会在2027年实现。
近两年,国内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发展迅速。不少业内人士也都做出过判断。比如华为车BU CEO靳玉志认为,随着高速和城区NCA的加速普及,L3将在2027年规模放量。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则认为,3年之内(智驾)可以实现100%脱手,5年之内实现100%脱眼,10年实现100%随心开。
在上述访谈节目中,李想还对理想的智驾乃至AI技术的前景进行了更详尽地描述。理想的自动驾驶采用的VLA模型(视觉-语言-行动模型)。在9月份,理想的VLA司机大模型已向MEGA、L系列AD Max车型全量推送。李想认为,目前的理想智驾能力和技术与海外相比没有差距。
李想坦言,理想从汽车到人工智能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遇到最难的抉择是算力到底怎么投资。“因为它短期内并不会带来商业回报,但花的钱非常之多,但是如果不投资,你会发现AI根本不可能做出来的,投机取巧做AI是不可能的,这个其实有很大的矛盾。”李想称,目前理想一年在AI上的投资是60多亿元,是汽车领域投资最高的。
对于理想未来3-5年会发展成一个怎样的公司,李想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面向消费者场景,李想认为,2030年带有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会是物理世界中最大的人工智能终端,并且由于汽车的产值足够高,所以可能会出现超越苹果iPhone规模的智能汽车企业。
李想以iPhone为例,iPhone的到来不仅仅吃到了手机市场的份额,还吃到了游戏机、音乐和软件分发等市场的份额,而带有全自动驾驶的汽车不仅会吃汽车市场的份额,还会吃到司机服务、汽车服务和空间等市场的份额。李想表示,理想会成为物理世界的机器人服务公司,将给用户提供包含硬件、软件的所有服务。
不过在访谈中,李想并没有对“规模超越苹果iPhone”做出详细说明。考虑到手机与汽车价格的差异,这里李想所说的“规模超越苹果iPhone”,肯定不是指销量,大概率指的是营收规模。2024年,苹果营收为3910.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9万亿元),净利润为937.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80亿元)。其中,iPhone业务营收为2011.8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万亿元),利润未单独披露。
作为对比,2024年,理想营收为1445亿元、净利润为80亿元。去年苹果的整体营收顶20个理想,iPhone业务的营收则顶10个理想。而在传统汽车行业中,目前也仅有大众和丰田两家营收过2万亿元,2024年营收分别为2.5万亿元和2.2万亿元;除了大众丰田外,营收在1万亿元以上的还有通用(1.33万亿元)、福特(1.31万亿元)、Stellaints(1.21万亿元)、奔驰(1.12万亿元)、宝马(1.1万亿元)、本田(1.02万亿元)。
如果想要成为“规模超越苹果iPhone”的智能汽车企业,理想首先需要成为国际头部车企。相比理想,特斯拉似乎离这一目标更近一点。2024年特斯拉营收为9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900亿元)。
而面向理想内部,李想提出,到2030年收入扩大5-10倍的目标,与此同时依托AGI技术,理想汽车员工人数将不会超过5万人。“由于AGI的出现,我们要用5万人来支撑5-10倍收入规模的增长,而不是要扩大到这种规模性的企业,这样的收入要有20万人-30万人。”李想说道。
这意味着理想汽车需要在保持相对精简团队的情况下,实现营收的跨越式增长。截至2024年末,理想汽车员工有32,248人。如果按照收入扩大5-10倍的目标来计算,理想汽车2030年营收目标在7200亿元-1.4万亿元,10倍目标后的营收与目前苹果iPhone业务营收相当。
2023年4月份,李想曾提出“5常说”,引发业内热议。其将2023年-2025年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比作二战末期的“大变局”,其预言到2025年12月,新能源汽车(NEV)的市场份额将突破80%,并形成五大“常任理事品牌”。李想表示,这“5常”中包括比亚迪、特斯拉、华为,但并未透露是否包含理想。
而在本次访谈中,当主持人也再次提到“5常说”,并问李想“AI能否让理想有机会进入5常”。对此,李想并没有给出直接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表示:“没有必要非得设定做这样的一个预测。”其认为,到人工智能时代可能会有不同的衡量方式,关键是到底创造什么超越用户预期的价值。
李想此前还有个著名的预测——其在2023年曾表示,“中国自主品牌还在坚持多档PHEV的车企,会在未来一两年都转换成增程式的技术路线。”他还给出了时间节点——2025年就可以验证。也就是说在2025年,中国自主品牌将逐渐采用增程式技术路线,以替代目前使用的多档PHEV技术。从目前来看,加入增程的车企数量确实增多了,但长城和吉利并没有转向增程,甚至长城直接拒绝增程。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