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今年以来,车圈高层互动的“重头戏”仿佛始终围绕华为展开。小鹏汽车何小鹏、广汽集团曾庆洪、长安汽车朱华荣、东风汽车杨青等车企掌舵人,先后走进华为深圳总部与任正非会面。会议室里双方的握手言欢,并很快转化为公开的合作动向,广汽埃安宣布搭载华为ADS 3.0自动驾驶系统的新车将于年内上市,上汽集团与华为联合开发的智能座舱方案落地在即,本田更是罕见打破技术壁垒,与华为共建车机系统研发团队......
当牵手华为从个别车企的选择变成行业潮流,“人均华为”的调侃话语不胫而走。我们亦不由地发问,当越来越多新车贴上华为技术加持的标签,车圈即将面临的同质化竞争,又该如何破解呢?
华为系版图持续扩张
当下,华为鸿蒙智行联盟已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个由华为与赛力斯、长安、奇瑞和上汽等车企深度合作的联盟,自2021年启动以来,目前已形成“五界”格局,即问界、享界、智界、尊界和尚界。
随之,“含华量”一词在汽车圈内悄然流行,成为衡量华为技术赋能程度的关键指标。而随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不断成熟,其核心内涵已从初期的营销噱头,演变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标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首席执行官靳玉志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35万以上的车里面,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界”品牌市场份额达到50%,这一数据亦印证了华为智驾系统在高端市场的接受度。
并且,从2024年初余承东多次强调的“30万元以下赔本”,到如今尚界将价格拉至15万元以下,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价格锚点正在持续下沉。靳玉志明确表达了华为将继续向更低价格带拓展的意愿,“我们肯定希望服务于更多用户,这需要一步一步的过程,现在已经到了15万元的级别,我们希望能够逐步扩展到这个价格带内”。
与此同时,当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正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从最初的零部件供应,发展到智选车模式,再到如今的资本深度绑定,华为正在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合作生态系统。阿维塔115亿元入股华为引望公司并成为第二大股东,标志着合作模式的重大升级。这种资本绑定不仅使双方利益更加一致,也让阿维塔能够优先获得华为最前沿的技术。例如,阿维塔明年将首发搭载乾崑ADS 4.0智驾系统。
同质化风险浮现
然而,随着“华为系”车企不断扩大,同质化竞争的风险也随之浮现。当多家车企搭载相似的华为智能座舱和智驾系统,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成为摆在所有合作方面前的难题。同时,现在含华’已经成了车企的营销噱头,你说搭载华为ADS,我也说用华为座舱,消费者分不清差异,最终只能靠降价竞争。这种情况下,单纯依赖华为的营销拉动已不现实,车企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突破口。
面对困局,华为选择逐渐回归“专业供应商”角色,像宁德时代提供电池那样,为车企输出标准化产品与服务。从华为近期披露的信息来看,这种转变已初见端倪。目前华为面向车企提供的标准化方案,覆盖15-20万元、20-30万元、30万元以上三个主流价格带,包含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电驱系统三大核心模块。然而但这条路径并非坦途,要知道标准化必然限制车企的设计自由度,进而加剧同质化。此外,过度依赖华为也可能让车企失去议价权。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竞争加剧,车企也在逐渐清醒。不少车企开始意识到外部合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自主研发才是长久之计。今年上半年,已有多家车企加大研发投入,比亚迪投入120亿元用于智能驾驶研发,吉利汽车成立独立的智能座舱公司,从华为挖来核心团队,研发专属车机系统,甚至就连早期高度依赖华为的赛力斯,也悄悄组建了 500 人的技术团队,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看起来大家已经认识到,华为技术或许能成为敲门砖,但真正能让自己站稳脚跟的,还是自主研发能力与品牌价值。
车叔总结
当前来看,“华为系车企”的阵营还在扩大,同质化的隐忧亦在加剧。不过在我看来,未来车圈的竞争不会是“含华量”的比拼,而是创新力的较量。只有当 “华为系车企”不再依赖华为标签,而是凭借自主技术赢得市场时,中国汽车行业才能真正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跨越!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