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世界越野看丰田,中国越野看长城?如今在硬派越野圈,这句调侃逐渐有了现实支撑。回溯4年前,中国硬派越野市场还被丰田普拉多、Jeep牧马人等进口车型垄断,而现在,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变化——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每卖出两台越野车,就有一台来自长城;其中,坦克品牌贡献了长城越野车一半的销量,30万的均价甚至超过了凯迪拉克、沃尔沃等传统豪华品牌。
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坦克品牌并非靠低价冲量的短期套路,而是用产品力+用户心智的组合拳,完成了从进口平替到中国国民越野车的跃迁。这背后,是长城30年越野技术沉淀的厚积薄发,更是对中国越野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
破局:从20万敲门砖到30万站稳脚,性价比只是开始
提到坦克的起点,很多人会说靠便宜打开市场。确实,最早的坦克300落地价20多万,不到牧马人一半的价格,让不少渴望硬派越野却望尘莫及的用户找到了突破口。但如果只把坦克的成功归结为便宜,就低估了长城的战略节奏。
要知道,20万级的硬派越野市场,并非没有国产车型,但此前多数产品要么越野性能不达标,要么做工粗糙像工具车。坦克300的聪明之处在于:用相对低价打破进口垄断的同时,没有牺牲核心体验,方正硬朗的设计戳中越野审美,非承载式车身、分时四驱等硬核配置满足基础越野需求,甚至在内饰做工、车机系统上,比同价位进口车型更贴合中国用户习惯。
这种“性价比≠低价低质”的逻辑,让坦克顺利打开市场;而后续坦克400(接近30万)、坦克500(30多万)、坦克700(40多万)的推出,则是一步步向上突破——30万均价的背后,是用户对其“越野性能、车身刚性、动力表现”的认可,而非单纯因为比进口便宜。这一点,是很多国产品牌想复制却难以做到的:前者是“用产品力支撑价格”,后者是“靠价格吸引用户”,本质是两种逻辑。
硬核:动力、安全、可靠性,越野的“基本功”没丢
硬派越野的核心竞争力,永远绕不开“能不能跑烂路、耐不耐造”。在这一点上,坦克没让用户失望,甚至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从动力来看,坦克是目前国内动力种类最丰富的越野品牌——柴油机、汽油机、混动(Hi4-T)全覆盖,这背后是长城对不同越野场景的考量:柴油机适合低速高扭矩的攀爬,汽油机适合高速巡航,混动则兼顾了日常通勤和越野续航。尤其是Hi4-T技术,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电池包被放在后备箱底板上方的“四梁八柱”内部。
作为试驾过众多越野车型的新闻资讯传播者,我太清楚这个设计的价值,硬派越野常面临交叉轴、坑洼路面,电池包若放在底盘下方,极易被磕碰损坏;而坦克的布局,既保留了车身刚性(越野的核心安全保障),又避免了电池风险。当然,这个设计也有取舍:后备箱储物空间会受一定影响,但对于“优先保证越野安全”的用户来说,这是值得的选择。
可靠性方面,市场已经给出了初步答案:第一批坦克300中,不少车型已经跑了20万公里,车况依然稳定。有人会说“20万公里不算长”,但要知道,硬派越野的使用场景远比家用车苛刻——频繁的低速高负荷、复杂路况的冲击,对发动机、变速箱、车身结构的损耗更大。20万公里的稳定表现,至少证明坦克通过了“第一阶段的耐用性考验”,而这也是普拉多、牧马人等车型能积累口碑的核心原因。
心智:名字红利+口碑传播,击中用户的情感刚需
除了产品力,坦克对用户心智的占领,堪称教科书级案例。
首先是名字,“坦克”这个命名,精准戳中了核心用户的情感点。硬派越野用户中,男性占比超过80%,其中不少是军迷或机械爱好者,“坦克”这个词自带“硬朗、可靠、力量感”的联想,比“XX越野”“XX探险”之类的命名更有记忆点和情感共鸣。用一位坦克车主的话说:“买它的时候,一半是喜欢越野,一半是‘坦克’这俩字让我觉得‘对味儿’。”
其次是口碑传播。和普拉多、牧马人的成长路径一样,坦克的用户推荐率极高——用过都说好,然后推荐给朋友。这种熟人推荐的模式,在硬派越野圈尤其有效,因为越野用户更信任真实车主的体验,而非广告宣传。
这种口碑积累,本质是产品力匹配用户预期的结果。早期买坦克的用户,可能是奔着性价比去的,但使用后发现越野性能够硬、质量够稳,才会主动推荐。反之,若产品力跟不上,再好听的名字、再低的价格,也留不住用户。
客观审视:优势之外,坦克仍需面对的挑战
当然,我们不能只谈成绩,更要看到坦克未来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品牌溢价与全球认知”。虽然坦克在国内市场站稳了30万级,但和丰田陆巡、Jeep牧马人相比,在全球市场的品牌认知度还有差距。比如在东南亚、中东等越野需求旺盛的市场,用户更认“丰田的耐用性”“Jeep的越野基因”,坦克要想打开这些市场,不仅需要产品力,还需要时间积累口碑,甚至要针对当地路况做适应性调整——这是从“中国国民越野车”到“全球越野品牌”的必经之路。
第二个挑战是“智能化与越野的平衡”。当下汽车行业都在谈智能化,但硬派越野的智能化有特殊性:比如车机系统需要在颠簸路面保持稳定,辅助驾驶功能要适应非铺装路面的传感器识别。目前坦克的智能化配置(如越野场景的地形模式选择、车身数据显示)已经够用,但未来如何在不影响越野可靠性的前提下,加入更便捷的智能交互、更精准的越野辅助功能,是需要突破的方向。
第三个挑战是用户群体的拓展。目前坦克的用户以硬核越野玩家为主,但随着硬派越野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轻度越野用户、家庭用户开始关注这个品类。如何在保持硬核性能的同时,优化后排空间、提升日常通勤的舒适性(比如悬挂调校),吸引更多非传统越野用户,将决定坦克能否从小众爆款走向大众国民车。
AM车镜总结:中国越野的突围者,不止于替代
每个汽车市场,都需要属于自己的“国民越野车”——北美有Jeep,日本有丰田,欧洲有路虎。而坦克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了中国硬派越野市场的空白,更在于它证明了:中国汽车品牌不仅能在家用车、新能源轿车领域做出成绩,在“技术门槛高、口碑积累难”的硬派越野领域,也能靠自主研发实现突破。
从20万的坦克300到40万的坦克700,从进口平替到用户主动选择,坦克的4年崛起,不是偶然,而是长城30年越野技术沉淀、对用户需求精准洞察的结果。当然,它距离“全球顶级越野品牌”还有差距,但至少,它已经迈出了中国品牌越野突围的关键一步。
未来,当我们再谈论世界越野时,或许不再只有丰田、Jeep,还会有来自中国的“坦克”,这才是中国汽车工业真正的进步。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