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小米SU7 Ultra碰撞起火,众人围在驾驶位一侧,试图破窗或者掰开车门,把昏迷车主救出,直到车辆底部彻底爆燃,路人救援行动以失败告终。
根据当地公安部门在事发当天就公布的警情通报,事故车辆先是与前方另一辆小型轿车发生碰撞,随后越过道路中央绿化带,才发生的起火燃烧。根据通报,经检测,肇事车辆驾驶员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
诚然,涉事车主存在酒驾和超速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核心客观原因。但因车辆碰撞后,电池迅速起火爆燃;隐藏式门把手无法打开等事故细节的审视,最终再一次将“小米汽车产品质量”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自从3月21日福建泉州超速撞飞电瓶车;3月29日铜陵高速爆燃事件以来,这已经是小米SU7今年来第三起被广泛关注的重大安全事故,尽管受损对象有所不同,但核心矛盾却高度重合:超速,爆燃,安全措施失效。
一夜之间,网络上都是小米的差评铺天盖地,最强烈声音是小米应该反思了,这一轮反思关乎造车思维、营销和品牌形象。
底层逻辑的认知错位
最核心的原因,藏在小米的业务逻辑里,即“用造手机的底层思维造车”。
“智能电动汽车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
“快就是一种力量,速度是一种信仰”
“我们在产品定义的第一条就是,颜值是王道,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在雷军宣传最多的造车理念中“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是绝对的主旋律,但对于汽车最重要的安全却经常被忽视。或者通过搞“字研”,叠数字,换概念的方式,让大家觉得煞有其事。
换成手机品类,那就是大字吹牛、小字免责、字研营销、OTA升级四件套。这样的产品逻辑,放在几千块钱的手机,只要不出“电池爆炸”等大问题,大家不会太计较。
但是,在汽车就不太一样了,智能电动汽车,不是一个大号的手机加四个轮子,即便在“新四化”时代,汽车本质依然是“一个将人安全从A点到达B点的交通工具”,而且这个工具关于生命安全,是一个极度在于安全和稳定的大件工具。
企业如果在营销上整太多花活,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兑现,偏差太大,就容易引发信任危机,声量越大,销量越高,反噬的伤害越严重。
在10.13事件中,所谓半隐藏式门把手安全冗余,AEB系统135km/h刹停,CTB电池包17层高压绝缘防护/14层物理防护/电芯倒置等安全措施,均无从体现。
即便暂且放下10.13事件不谈,小米在今年1月和9月的两次OTA召回,同样透露出浓浓的“手机厂”味。小米汽车不到一年的时间发布两次召回公告,第一次“自动泊车误判”,第二次“高速辅助系统识别失误”,都跟日常行车安全相关。很难说,小米所谓的“出奇守正”造车理念,守正在那里。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整个行业内,“先卖车再通过OTA完善升级”的方式,并不只小米这么做,但这种将安全寄托于“后续优化”并且加之“科技感”进行包装的逻辑,本质上就是在拿消费者生命在赌博试错。
性能营销的失衡
回顾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的上市历程,“性能+平价+年轻化+信仰”成为贯穿车型从预热到上市的重要标签。
30万左右的价格,能买673匹马力,50万左右的价格,就能买到1548匹马力和纽北最速原型车的标签。过往,花50万顶天只能买到400匹左右宝马M2、奥迪RS3的情况下,如今花相同的价格能获得3倍有余的动力,换谁不心动。
对于性能的强调,跟小米“平价”和“年轻化”的标签相结合,再叠加“雷布斯”亲自下赛道影响力,品牌越敢吹,他们就越敢用,这一刻便形成了高风险组合。
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电动汽车用户联盟”调研报告显示,SU7用户81%为90后,平均年龄31岁,SU7 Ultra用户74.7%不到32岁。根据汽车之家研究院今年年初公布的数据,30岁及以下购车用户在中国车市占比仅为20%。
小米SU7/SU7 Ultra用户年龄远低于中国整体汽车消费人群平均年龄的情况下,通过30/50万左右的价格,就能获得过往百万跑车级别的产品性能。
我们并不是在烘托“年轻人必然开不好大马力车”的暴论,毕竟随着中国汽车文化和经济起飞,必定会有一部分“先富们”早早接触大马力车。过去消费者购买大马力车往往需要经济和驾驶经验的支持,例如保时捷高性能车会强制车主参加培训。
如今小米SU7/SU7 Ultra将大马力直接面向大众,在获取难度不高且企业没有兼顾最基本社会责任的情况下,这种“性能”与“用户”的严重错配,无异于将F1赛车交给新手司机,再贴上“平价”“面子”等标签。
即便真的只有极少数用户,驾驶小米SU7/SU7 Ultra进行超速、斗气、作秀或者操作不当等影响公共安全的驾驶行为,叠加互联网自带“焦点放大”和小米“自带流量”特性,小米受到舆论火力只会越来越大。
小米不是没想过补救,只是“平价+高性能”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难合上。今年5月,小米试图通过OTA升级,推出“赛道解锁马力”功能。结果呢?路人都说好,用户炸锅了,OTA最终被迫撤回。
你看,这就闭环了。从小米SU7/SU7 Ultra立项,预热到正式销售,用造手机的思维造车,用出奇制胜的营销方式,快速出圈,密集营销,快速圈粉,最终将小米汽车推向一个两极分化的尴尬处境,退一步得罪用户,坚持性能又做不到有效管理。
所以,小米真该停下来想想。
小米的车,是不是太快了,这里快并不单指265km/h的极速和迅猛的加速,而是整个品牌节奏的“快”,仅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快速走完了新势力们花10年都难以达成的销量。
小米的车很快,上市很快,出圈很快,快到忘了,安全才是汽车底色。
因此,在高喊“速度是信仰”前,是不是得加上“安全是底线”。在对产品进行营销时,别只提参数大小,闭口不提参数背后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驾驶难度,别只知性能营销,忘了用户教育。
比起“出圈”,企业更需要“守正”,这是我们高中思政课里就学过的,企业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别让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变成最后一台。
信任危机雷军的声誉还能押注多久?
2021年3月,雷军在公开演讲宣布造车,目光如炬:“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创业,我愿意押上我所有的声誉和成就,为小米汽车而战。”
如今赌上雷军所有声誉的小米汽车,正在被每一件事故,每一次舆论严重消耗“用户信任”和“市场预期”。
营销层面,雷氏营销,小米故事,卖惨演讲已无往日动人,产品层面“速度至上,极致性能”的产品理念,正接受尖锐质疑。
说到底,雷军确实带领小米成功迈入快车道,并且成功让小米成为中国首家横跨手机、汽车、家电三大领域的科技公司。
然而随着企业定位的发展,小米那舍不得扔掉的借力取巧的手段,上不了台面的花样,路径依赖的思维,正是小米出现一系列社会责任感德不配位的根源。
用3.29铜陵汽车爆燃事故后,雷军那句"万万没有想到,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作为结尾。
何为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和要求远超想象?公众对汽车最基本最原始的诉求,一直以来不都是安全吗?
小米应该反思,对汽车的定义是否出现偏差了。
评论 0
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