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这两个月,新能源车的召回力度有些大。
10月1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公告显示,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备案召回计划,涉及2015款唐系列与元Pro两款车型,共计115783辆。其中唐系列的召回编号为S2025M0165I,元Pro的召回编号为S2025M0166I。
9月19日,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7万辆SU7。其中召回编号为S2025M0149I的,涉及XMA7000MBEVR2和XMA7000MBEVR2车型,共计98462辆;召回编号为S2025M0150I,涉及BJ7000MBEVR2车型,共计18425辆。
9月12日,肇庆小鹏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对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小鹏P7+汽车实施召回。本次召回编号为S2025M0142V,召回范围覆盖2024年8月20日至2025年4月27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小鹏P7+汽车,共计47490辆。
细心的消费者可以发现,上面这些召回编号都以“S”开头,结尾则有“I”和“V”之分。据悉,“S”表明存在安全缺陷,以“I”结尾,代表是在监管部门调查影响下实施的召回,以“V”结尾,则为生产者主动召回。
字母的背后,透露出车辆安全隐患的严重性与企业的不同应对之策。事实上,即便是小鹏汽车的“主动召回”,也与众多消费者的投诉、社交媒体发文曝光和权威媒体的专题报道不无关系。
近日,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3230次,涉及车辆1.2亿辆。而受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影响召回的有652次,涉及车辆6378.86万辆,占召回车辆总数的53.18%。
换言之,车企主动召回的数量不足半数,消费者购车的合法权益维护困难。
01 监管利剑下,车企被动应对
从召回公告来看,比亚迪此次召回的两款车型,生产时间跨度惊人。2015款唐系列可追溯至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生产,而元Pro则为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生产。这两批车辆问题根源截然不同,却同样危及行车安全。
唐系列汽车由于“元器件设计选型问题”,可能导致驱动电机控制器主动泄放功能异常。简单来说,这就像家电的放电系统失灵,极端情况下会导致电路板烧蚀,车辆突然失去动力。 对于已使用近十年的旧车,这种在高速行驶中可能发生的动力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元Pro的问题则出在生产制造环节——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到位。这相当于手机防水性能不达标,但换作电动汽车,在高速涉水时可能导致动力电池进水,绝缘性能下降,严重的情况可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引发高温甚至起火。
这已是比亚迪在过去一年内的第三次较大规模召回。
2024年9月,比亚迪因存在起火风险召回超9万辆国产海豚和元PLUS电动汽车。
2025年初,比亚迪还曾因集成式双电机控制器螺栓未锁紧问题,召回6843辆方程豹豹5。
短时间内多次召回,暴露了企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品控环节的严重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海豚和元系列是比亚迪的销量支柱,约占其总销量的26%。如此主力车型出现需要官方介入解决的安全缺陷,不禁让人对比亚迪的质量管理体系产生质疑。而且,既是新能源车的龙头企业,又是头部的动力电池生产商,比亚迪在密封垫安装这类基础性的安全环节都出现失误,让人不得不联想到网络上比亚迪海量的产品质量问题。
比亚迪的案例并非个例。
2025年9月,小米汽车紧急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问题出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
同月,小鹏汽车召回47490辆P7+汽车。这些车辆由于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可能导致转向故障警告灯点亮,转向助力失效。
更早的2025年1月,特斯拉召回334894辆电动汽车。这些车辆上电时的反向电流可能会损坏行车电脑主板上的电源组件,致使后视摄像头功能异常,影响驾驶员倒车时的视野。
对于出现的问题,如何消除安全隐患?小米汽车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软件;特斯拉通过OTA和硬件更换两种方式相结合来解决问题;小鹏汽车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改进后的转向机总成。
而比亚迪对于元Pro动力电池可能进水问题的处理办法为,免费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使用专用密封胶补强动力电池壳体,恢复防水功能。看似合情合理,实则避重就轻,因为车主的动力电池或许已经损害,呼吁车企对车主的电池进行全面检查,如有损坏,则免费更换动力电池,以彻底解除安全隐患。
02 召回之外的隐患与企业的傲慢
客观来说,工信部等部门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车型的抽查力度,促使一些车企召回了批次问题车辆,但召回制度本身仍存在局限性。许多常见质量问题并未达到召回标准,却同样困扰着消费者,影响用车安全。
比如,众多消费者反映的比亚迪DM-i(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发动机异常启动问题就是典型例证。多款DM-i热销车型,如秦PLUS、宋PLUS/PRO、汉等遭到大量车主投诉,反映车辆的发动机在特定情况下会异常启动。
这一问题影响范围广泛,却因未达到强制召回标准而未被纳入召回范围。
此外,比亚迪车主普遍反映的车身生锈、悬架异响等问题,虽不一定会引发批量召回,却实实在在影响车辆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这些问题暴露出企业在材料选择、防腐工艺等方面的不足。
对于消费者而言,车辆一旦购买,就陷入了“质量博弈”的困境中。一些小问题频繁发生,修不胜修;一些设计缺陷,却在“属于正常现象”的售后解释面前,得不到合理解决。
如果说召回是车辆产品问题解决的“国标”,那么负责任的企业应该在此基础上,拿出高于国标的态度来解决消费者面临的批次质量问题。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企业的补救措施显得敷衍塞责。比亚迪给电池箱体打密封胶,小鹏给转向机打胶等,这些治标不治本的做法难以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相比之下,小鹏后续的直接更换总成,才是对消费者安全负责的表现。
在快速扩张的道路上,比亚迪似乎将市场份额置于产品质量之上,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将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
比亚迪的业绩下滑或许正是市场对这些问题的最直接回应。2025年1-9月,比亚迪磷酸铁锂装车量下滑6.58%。2025年第40周,比亚迪单周销量暴跌至5.79万辆,从9万下滑到了不足6万,与其巅峰时期相比几乎腰斩。2025年9月,比亚迪卖了不到40万辆,比去年少了五成多,上汽趁机反超,结束了比亚迪连续18个月的冠军。
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市场规律。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期山东供应商爆雷及迪链等风险,进一步暴露了比亚迪供应链管理的脆弱性。
2025年4月以来,比亚迪在山东省的核心经销商——山东乾城控股有限公司及其4S店爆发运营危机。旗下位于济南、潍坊、泰安、德州等地的至少二十余家“乾”字头4S店陆续出现人去楼空、暂停营业的情况。
此次风波直接影响上千名消费者,他们预付的“三年联保”保险费、保养套餐、车辆贴膜、底盘护板乃至承诺的终身保养和喷漆服务均无法兑现。
而背后的“迪链”问题更是凸显了比亚迪供应链金融的潜在风险。迪链是比亚迪为其供应商提供的电子债券凭证,这种债券凭证是基于比亚迪信用背书的。
与传统的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受《票据法》约束不同,迪链更像是依据比亚迪企业信用开出的“白条”。
这种模式变相拉长了供应商收到货款的时间,导致中小供应商的现金流紧张,可能影响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创新能力。一家企业的强大,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体现在对质量的坚守、对供应链的管理和对消费者安全的敬畏上。
03 无法召回的,谁来管一管,行业如何反思?
正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副主任王乃铝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所说,企业要做技术的攀登者,更要做安全底线的守护者,将安全优先原则嵌入研发全流程,杜绝牺牲安全性换取上市速度的短视行为。
从小鹏汽车转向助力到小米汽车的门把手设计,再到比亚迪的驱动电机控制器和电池密封垫,这些看似基础的安全环节频频出错,反映了一些企业在快速扩张中的傲慢与侥幸心理,也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狂飙突进的缩影。
如果说像小鹏转向机带来的安全隐患还可以通过换总成来弥补,那隐藏式门把手这一追求美观和降低风阻的设计,却可能就是埋在消费者身边的一颗雷。
在紧急情况下,如车辆发生碰撞导致断电时,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无法弹出,给车内人员的救援和车外人员的施援造成障碍。
2025年10月13日,一辆小米SU7 Ultra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车祸,车主当场遇难。相关视频画面显示,现场有4人合力破窗,尝试拉开车门,但车门还是无法打开。这一悲剧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隐藏式门把手安全性的质疑。
而解决这一问题也尤为棘手,因为即使召回,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设计缺陷。与可以简单更换的零部件不同,门把手涉及整车设计理念的调整。作为对比,蔚来等车企通过结合电子门锁和机械门把手开启的双重设计,实现了安全冗余,值得业界借鉴。
对于电子门把手这类难以通过召回彻底解决的问题,行业需要反思的不仅是技术路线,更是企业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态度。相关部门应当考虑出台补救措施,要求车企为消费者提供合理补偿,甚至强制弃用存在安全隐患的设计,回归更可靠的机械结构。
事实上,工信部已经出手,在9月24日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中,明确禁止“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并对车门把手的机械释放功能和操作空间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拟定于2027年1月1日正式实施。届时,汽车设计将迎来一场以安全为核心的变革。
不止是门把手,单踏板模式、全触屏、半幅方向盘,甚至还有电子外后视镜等,以新潮之名、“华而不实”的设计,都应该被重新审视。而产品质量、智驾、动力电池等,更是要从严从重约束。
汽车产品不同于普通消费品,它关系到驾乘人员、行人乃至公共安全。车企任何一次微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从“事后补救”到“全程盯防”,监管逻辑的转变,是对消费者权益的真正守护。
行业要发展,企业要强大,最终一定是消费者买单。但让消费者花钱得不到尊重的行为,必定会受到惩罚。不管车企规模再大,流量再高,一旦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最终一定会被市场反噬。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