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导语:当全球汽车产业的目光聚焦于安徽芜湖,奇瑞以一场主题为“创新·智领全球”的科技盛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深度与广度。这不仅是一次成果的检阅,更是一次从“技术立企”到“创新引领”的战略宣言。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十字路口,奇瑞凭借其28年的技术积淀与全球化视野,正试图回答一个行业性命题,“如何在巨变中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力,并以创新为支点,撬动全球市场格局”。】
撰文|赟 立、编辑|禾 子
从销量跃迁到技术突破,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孵化,再到资本市场进阶,奇瑞正以“五大历史突破”实现全方位进阶,开启从“国民奇瑞”到“全球奇瑞”的历史性升华。“前三季度销量突破200万辆”、“新能源车增速达行业平均水平2.4倍”、“港交所成功挂牌”、“海外用户突破543万”等等这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在奇瑞看来,都是创新力的具象化体现,是量变积累到临界点后引发的质变释放。

从“技术立企”到“创新引领”
近日,在奇瑞创新者大会上,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以创新者姿态向未来奔赴的奇瑞。走进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现场,由三十余款车型组成的庞大车阵展现出了处于高质上升期的奇瑞的“大厂”形象。有人说,奇瑞在会场外便秀起了肌肉,但在《禾颜阅车》看来,这是技术积淀、创新赋能下的品牌底气。
从搭载鲲鹏动力的混动车型到配备猎鹰智驾的智能电动车,从城市代步车到具备两栖能力的硬派越野。这个绵延数百米的“钢铁军团”,俨然是奇瑞技术谱系的可视化呈现。
“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规模和速度,关键要可持续”,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发言中这样说道。在现场的展示区,有着号称“行业首次实现48%热效率”的鲲鹏天擎发动机。毫无疑问,鲲鹏天擎发动机成了“技术奇瑞”最好的代名词,是奇瑞人眼中的“新质生产力”。

通过现场大屏,人们看到了横渡长江的纵横G700,这款搭载方舟两栖系统的新能源越野车,以核心零部件IP68级防水、双动力推进等硬核技术,既改写了全球越野车的性能边界,更展现了中国汽车突破技术认知的勇气。奇瑞通过技术的加持,拓宽了越野场的边界,其独具开创性的产品意义让越野细分赛道再度裂变,而奇瑞则成了新赛道的领跑者。
一年一度的创新者大会本身已超越了普通的产品发布范畴,被视作奇瑞创新战略及技研成果的仪式化表达。从开阳实验室的产学研联动到瑶光实验室群的技术孵化,创新已内化为企业的组织能力。这种持续强化的创新姿态,正是奇瑞能从价格战的“红海”中抽身,驶向价值创新“蓝海”的根本原因。
奇瑞的全球竞争力是什么?
事实上,奇瑞的创新能力已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点,用奇瑞厂方的话来说,其创新优势是通过五大维度构建起的系统化优势,即技术架构、全球布局、品牌协同、资本运作以及生态构建。

在技术架构方面,目前奇瑞的火星架构-超级混动平台已进化至第三代,支持5G和千兆以太网;鲲鹏动力实现了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的突破;灵犀智舱也形成了从标准版到Max版的产品矩阵;关于猎鹰智驾,根据奇瑞方面说法,大模型已实现复杂场景的自主决策;而银河生态则打通了从研发到服务的全价值链。丰富多元且兼具技术深度的架构基础是奇瑞多技术域的协同进化,也是其创新技术协同共进的精密载体。
此外,乘用车出海向来是圈内的热门话题,更是自主大厂们争相奔赴以实现造车愿景、迈向新高的终极目标,奇瑞也不例外。
目前,奇瑞已完成了“1+7+N”的全球研发布局,即以芜湖总部为核心,辐射欧、美、亚的7大研发中心,以及面向特定市场的N个创新节点。这种深度本地化的研发网络,使奇瑞能够针对极寒、高温、高湿等差异化环境进行产品优化,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落地”的模式升级。

在奇瑞看来,做好“大循环”,深耕全球化,依然要从产品出发,以技术驱动,奇瑞要的不仅仅是把车卖往海外,树立“全球车企”形象,更要将几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打底”和“价值驱动”的造车理念一同输送到海外。立企的价值观不同,全球化的底层逻辑亦有差异,这也正是奇瑞出海的优势所在。
在品牌方面,从奇瑞母品牌到星途、捷途等子品牌,形成了覆盖不同细分市场的品牌梯队。这种多品牌战略也并非简单的市场区隔,而是基于不同客群定位和市场需求打造的差异化的技术路线甚至是品牌文化。
而9月在港交所上市,奇瑞也正式开启了国际资本通道,更标志着其公司治理、透明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了全球市场的认可。

在生态共建方面,奇瑞的开阳实验室通过与100余所高校合作的4000+星火课题,构建了“课题挖掘-技术孵化-产品验证”的高效闭环。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使奇瑞能够持续吸收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奔赴未来更要立稳当下
尽管创新成果丰硕,但站在从“国际化”向“全球化”跃迁的关键节点,奇瑞仍面临着多维度的挑战与行业迷思。
在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技术迭代周期不断缩短。奇瑞的48%热效率发动机和固态电池虽实现突破,但氢燃料电池等颠覆性技术路线仍在演进。如何在不同技术路线间保持战略定力,同时在关键领域保持足够的研发投入,仍考验着奇瑞的资源分配智慧。

另一方面,在120多个国家的市场布局背后,是不同法规体系、文化习惯和产业环境的复杂适应问题。特别是在欧美等成熟市场,如何在品牌认知、服务体系等方面实现真正的本地化,仍是摆在奇瑞面前的长期课题。
此外,尹同跃提出的“反内卷”理念颇具前瞻性,但如何在实操层面实现从“性价比”到“价值比”的转变?这同样需要产品定义、用户运营和品牌建设的系统性变革。而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如何建立科学的创新评价体系,既鼓励探索性创新,又控制试错成本,也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命题。
点评
从传统车企向“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转型,意味着奇瑞需要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共享创新成果。如何在保持核心技术掌控的同时,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是对奇瑞深层次的考验。奇瑞代表中国车企走向全球,奔赴未来。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