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血盆大口,猪鼻子,下巴脱臼……欧洲工业设计礼崩乐坏时代的德国三傻。”近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对宝马、奔驰、奥迪的设计发出了尖锐批评,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这些传统豪华品牌最新设计语言的不满。

就在前几天,奇瑞董事长尹同跃也在公开场合强调:“汽车造型设计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成为驱动品牌向上的核心力量。”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品牌正从市场、技术到设计层面全面崛起。
可见,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汽车造型设计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重塑,而中国品牌有望在这场变革中掌握话语权。
设计争议:罗永浩为何炮轰BBA?
罗永浩对BBA的批评虽然犀利,却代表了不少消费者对当前欧洲汽车设计的质疑。他用“血盆大口,猪鼻子,下巴脱臼”形容BBA的前脸设计,并称其为“欧洲工业设计礼崩乐坏时代的德国三傻”。

这一评价源于近期BBA在慕尼黑车展上发布的新车型。宝马推出了量产的新世代iX3,奔驰展示了全新纯电GLC,奥迪则首发了TT的继任者Concept C。

这些车型无一例外都从经典老车中寻找灵感。iX3收窄的双肾格栅致敬了上世纪60年代的1500车型;奔驰GLC则采用了比现款油车更为硕大的前中网,灵感源自60年代的300 SEL 6.3;奥迪Concept C一改圆润造型,变成了方正造型。

这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汽车设计确实存在争议,另一方面也表明大众对设计“权威”的质疑也逐步在增加。
循环与轮回:汽车设计的“方-圆”之变
纵观汽车百年发展史,造型设计其实一直在“方”与“圆”之间循环往复。最早的汽车是方形的,像一个盒子,如福特T型车,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工业设计美学”的概念。

到上世纪30年代,车子突然都变圆了,如大众甲壳虫、克莱斯勒Airflow,这是因为空气动力学开始起步,人们意识到圆润车身可以降低风阻。

克莱斯勒Airflow
70年代以后,汽车又开始变方,像盒子一样,特别是宝马7系、奔驰S级等豪华车型。90年代后,车子再次变圆,如1997年的奥迪A6 C5,风阻系数仅为0.28,轰动业界。


而如今,汽车设计又迎来了“方”的回归。这种循环一方面源于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也是技术进步的体现。
技术解放设计:新能源时代的造型革命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给汽车设计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传统燃油车因需要进气散热,前脸设计往往被格栅所主导;而电动车不再需要大面积进气口,设计师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

灯光成为新的设计语言。无论是国产车还是传统豪华品牌,都开始用大量的灯光效果点缀前格栅和Logo,最具代表性的是鸿蒙智行的车型。回想当年比亚迪首次推出发光Logo时曾受到不少质疑,而如今这种设计已成为普遍现象。


数字化工具也在重塑设计流程。参数化建模和空气动力学模拟技术,让设计师能够在追求美学的同时,精确控制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这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正在催生前所未有的汽车造型。

中国设计的崛起:从追随者到定义者
过去中国品牌设计模仿借鉴,现在由我们自己定义风格。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在设计上建立起自己的话语体系,将东方美学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从“山水意境”到“天圆地方”,从“留白美学”到“对称均衡”,中国汽车设计师开始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寻找灵感,并将其转化为现代的、全球化的设计语言。

好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更要触动情感共鸣。中国品牌正在从‘制造’向‘创造’转变,设计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桥梁。这种对设计价值的重新定义,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升级。
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融合将定义下一代中国设计。在新能源时代,中国汽车品牌第一次有机会站在与传统豪华品牌同一起跑线上,重新定义汽车的美学标准。这不是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设计话语权的根本变革。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