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近日,捷途纵横 G700 横渡长江的视频近期全网刷屏。不可否认,这场营销事件极具视觉冲击力,既展现了产品特性,也让不少网友为中国品牌的技术探索感到骄傲,从传播层面看,捷途无疑是赢家。
但褪去流量光环,这场 “横渡” 事件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与认知风险,甚至可能给用户带来误导。

营销与用户认知的错位,易引发危险模仿
捷途纵横 G700 的 “水上航行” 能力,在营销中被塑造成 “硬核亮点”,但普通用户很可能因此产生认知偏差。部分消费者可能会认为,既然车辆能横渡长江,日常去湖泊、海边 “体验航行” 也没问题,甚至想通过直播、发朋友圈炫耀。

这种认知忽略了关键前提:横渡长江是车企在受控条件下的专业演示,而非日常使用场景。普通用户缺乏专业操作经验,也不了解水域环境风险,若盲目模仿,极可能出现车辆故障、失控等问题,最终酿成车毁人亡的悲剧。
同类案例已预警:“高性能” 营销需匹配 “安全边界”
类似的风险并非首次出现。此前小米汽车以 “强劲动力”“赛道刷圈” 为营销重点,突出车辆的性能优势。但部分用户因高估自身驾驶能力,盲目尝试 “极限操作”,导致事故频发,同样出现了多起车毁人亡的案例。
这两个案例本质上存在共性:车企通过 “极限场景” 展示产品能力,却未充分传递 “普通用户无法复刻” 的安全边界。即便车企在宣传中附带了风险提示,也难以抵消 “极限演示” 给用户带来的心理暗示 —— 当 “能做到” 的印象盖过 “需谨慎” 的提醒,安全风险便会被放大。
“水陆两栖” 不该是汽车的 “鸡肋功能”
面对质疑,可能会有声音反驳:车企已尽到提醒义务,出问题是用户自身责任。但换个角度思考:若一项功能需要用户付出极高的学习成本和风险成本才能使用,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安全,它的存在意义何在?

汽车的核心属性是 “陆地交通工具”,安全是其第一准则。若为了制造噱头,强行叠加 “航行” 功能,不仅脱离了汽车的本质定位,更将用户置于不确定的安全风险中。想要造 “能下水的载体”,完全可以深耕船舶领域,而非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交通工具属性强行捆绑 —— 这种 “跨界” 看似新奇,实则得不偿失。
对于汽车而言,“好好造车” 的核心,从来不是堆砌吸引眼球的功能,而是在自身定位内,为用户筑牢安全防线。毕竟,任何脱离安全的 “亮点”,都只是经不起考验的噱头。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