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提起“烂尾”,公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停滞的楼盘,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深度洗牌的当下,一批“烂尾车”正悄然成为二手车市场的香饽饽。
新型消费现象

在新能源行业洗牌加速的背景下,威马、高合、天际等曾经风光无限的车企相继停摆,却留下了一批配置出众而价格“骨折”的库存车。这些被戏称为“工业废土”的车辆,正被一群95后消费者重新发掘价值。
其中,2024款极越07的表现颇具代表性,这款原价20.99-29.99万元的车型,在停产半年后二手价稳定在14万元区间,并且其拥有远超同价位新车的硬件配置。例如100度宁德时代电池、高通8295芯片和双叉臂悬挂等,这些核心部件在主流品牌车型上至少要贵10万元。
这种反常的抢购事件并非个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突破110万辆,35岁以下买家占比超六成,其中“烂尾车型”占比达18%。在二手车平台上,高合HiPhi X、威马EX5等停售车型的咨询量较去年增长207%,不难发现,原价腰斩与核心硬件拉满是这类车的统一标签。车叔看来,这种消费选择背后,是年轻群体对汽车消费的重新定义,相比虚无的品牌光环,他们更愿意为实实在在的硬件配置买单!
背后风险
这批年轻消费者并非盲目冒险,在入手“烂尾车”前,他们往往组建专业检测团队,通过多渠道搜集维修资料,甚至自发形成互助社群分享配件资源。某汽车论坛上,关于“破产车型自主维修”的教程帖月均浏览量超百万次,形成独特的后市场生态。
从市场方面来看,这种消费现象本质上是实用主义对品牌溢价的挑战。在消费决策天平上,年轻人将宁德时代电池的稳定性、高通芯片的运算能力等硬指标,置于车企存续状况之上。这种价值判断标准的变化,也算是反映出了汽车消费文化的深层变革。

然而,这场废土淘金运动并非全无隐忧,其中维修便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技术上,车企加密的诊断系统让第三方维修厂无从下手,没有厂家授权连故障码都无法读取。配件上,专用零部件依赖原厂供应链,车企倒闭后只能依赖拆车件。更隐蔽的风险藏在智能系统中,车企服务器关停后,车机导航、远程控制等功能会彻底瘫痪,且无法修复。
除此之外,“车还在,售后没了”也是烂尾车车主的共同困境。其中哪吒车主王女士的遭遇便极具警示性,其车辆出险后,3家保险公司均拒绝承保商业险,仅同意在保费大幅上调的前提下承保交强险,保险方面想法不难解读,在车企退场后,事故车的配件极为难找,即便是小故障也可能演变成大麻烦,理赔很容易起纠纷。
行业启示
烂尾车走红现象,恰是汽车行业粗放扩张期的缩影。2020-2022年间,约90%的行业融资流向头部企业,中小品牌为争夺市场不惜成本堆砌配置,却压缩了售后体系建设预算。例如天际汽车将核心的电池管理系统外包给三线供应商,高合执着冲击高端市场却忽视维保网络建设......最终导致“车企退场,用户兜底”的尴尬局面。
车叔看来,当消费者开始研究供应链而非品牌故事时,车企应该意识到,能够持续十年的服务体系,比发布会上的参数竞赛更具长期价值。

值得欣慰的是,补位机制正在形成。政策层面,多地推动停产车企技术资料公开,鼓励第三方承接售后。市场端,广汽将合创纳入埃安维保体系,高合授权悦达智行供应配件,威马复产后重启车机服务。与此同时,新势力车企们如今也愈发重视起售后服务。其中2024年以来,小鹏、极氪等头部品牌纷纷加码售后,推出1小时快保、官方改色等服务。以上种种都再一次印证了一个行业共识,即售后才是品牌护城河!
车叔总结
总的来说,在这个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消费者既担心新品快速贬值,又忧虑旧款过早淘汰。而“烂尾车”的走红,正是这种焦虑下的理性选择。最后我想说的是,真正的性价比从来不是硬件的堆砌,而是“买得到、用得久、修得好”的底层保障 ,这或许就是烂尾车热潮留给行业最珍贵的启示!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