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募资140亿,首日破发——赛力斯、11月5日登陆港交所的表现,让这家凭借问界系列火爆市场的新势力车企,在资本市场遭遇了挫折。
尽管赛力斯凭借与华为的深度合作,在短短四年内实现了从小康汽车到千亿市值的跨越,但投资者似乎对它的未来仍有疑虑。上市首日,股价开盘即跌破131.5港元的发行价,盘中一度跌幅超6%。

上市表现:销量压力下面临资本市场考验
赛力斯此次港股上市恰逢其市场表现的关键时刻。
就在上市前两天,公司公布了最新的销量数据:2025年前9个月累计销售汽车27.62万辆,同比减少5.72%;其中问界系列销量26.36万辆,同比下跌8.9%。

这一数据让赛力斯成为新势力阵营中除理想汽车外,唯一下滑的品牌。尽管问界M9依然保持着50万元级市场的交付纪录,但问界新M7的增速明显放缓,显示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从具体车型表现来看,问界M8上市4个月累计交付突破10万辆,在40万元级细分市场表现尚可。但面对理想L8、蔚来ES6等竞品的持续挤压,其后续增长压力不容小觑。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赛力斯需要向市场证明,问界系列的产品竞争力能够持续跟上市场节奏,特别是在智能化体验和产品迭代速度上。”
华为依赖症:蜜月期后的现实考验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始于2021年,这段合作确实创造了商业奇迹。从一度濒临退市的“小康股份”到市值千亿的“赛力斯”,其逆袭故事堪称教科书级别。

问界品牌成为这场合作的最大赢家。四款车型覆盖20万至60万元价格区间,问界全系累计交付已突破80万辆。其中问界M9上市21个月累计交付突破25万辆,创下50万元级车型交付纪录。
但这份甜蜜正在面临现实考验。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问界品牌销售收入占赛力斯总营收比例从60.3%飙升至90.9%。这种过度依赖不仅带来经营风险,更影响着企业的估值逻辑。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除了赛力斯,华为还与奇瑞、北汽、江淮等车企合作推出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形成了 “五界”竞争格局。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华为需要更多的赛力斯来证明其模式的可行性,但这对赛力斯来说意味着内部竞争加剧。”
问界销量下滑背后的产品困局
问界品牌无疑是赛力斯的业绩支柱,但其近期表现引发市场担忧。
2025年前9个月,问界系列销量26.36万辆,同比下跌8.9%。这一数据在新势力阵营中显得格外扎眼。
具体车型方面,问界新M7年度累计交付突破20万辆,但增速明显放缓;问界M8累计交付突破10万辆,但在40万元级市场的竞争压力正在加大。

与此同时,赛力斯其他品牌正在大幅收缩。2022年至2024年,赛力斯其他汽车品牌经销商门店从1882家锐减至400家。公司解释这是“战略性地将重点转向问界品牌”,但这也意味着企业抗风险能力在降低。
产品更新速度成为另一个关注点。在竞争对手密集推出新品的背景下,问界系列的产品线更新相对缓慢。虽然赛力斯在财报中透露将有新车型推出,但具体时间表仍未明确。

募集的140亿港元怎么花?
此次IPO募集的140亿港元,赛力斯已经公布了详细的使用计划。
约98亿港元(70%)将用于研发投入,包括新一代电动汽车平台开发、智能驾驶技术升级等。约28亿港元(20%)用于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和海外市场拓展,剩余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海外市场成为赛力斯的重要突破口。目前,赛力斯已进入挪威、德国、英国、瑞士等欧洲市场,但业绩贡献有限。2022年至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总营收从11.5%下跌至2.9%。

上市只是赛力斯的新起点,而非终点。在获得140亿港元弹药补充后,赛力斯面临不小的压力:既要维持与华为合作的蜜月期,又要尽快证明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
总结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洗牌的当下,赛力斯港股上市获得了重要的资金储备。然而,140亿港元的募资规模可以买来时间,却买不来市场竞争力。面对问界系列销量下滑、华为合作伙伴增多带来的内部竞争,以及自身产品迭代速度的挑战,赛力斯需要向市场证明的不仅是有华为加持,更重要的是要展现独立行走的能力。毕竟,在新能源汽车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资本市场的耐心有限,而消费者的选择,永远比股价更真实。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