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特斯拉 VS 小鹏,谁是全球最具科技与AI基因的车企?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人肯定票投给特斯拉,甚至有人会说,小鹏汽车凭什么和特斯拉相比?
但是,在2025 年小鹏科技日落下帷幕后,你会发现从智驾到Robotaxi,从人形机器人到飞行汽车,小鹏的未来研发路径几乎与特斯拉形成战略竞争对齐。并且在技术实力上,已经有平分秋色之意。

智驾:第二代VLA,甩掉甩掉 “翻译官”
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年上半年,小鹏这家以“智能驾驶”为长板的车企,突然陷入“技术静默”,而隔壁友商华为声量却很高,甚至连理想大有赶超小鹏的架势。
不过,这一反常现象在科技日当天迎来解答。
何小鹏揭开谜底:这是因为团队正并行推进两套VLA(Vision-Language-Action)方案,其中已落地的标准版则遵循 “视觉→语言→动作” 传统路径。
但是,这套标准版的VLA方案有一个问题:就是从视觉到动作,需要经过两次转换。语音作为中间转译环节,并带来很高的信息损耗。
如何破解,这正是小鹏正在潜心攻破的核心问题,也是小鹏“闭关”在智驾没有太多发声的原因。

而现在,小鹏在这方面终于打开了新大陆,并且在科技日正式发布了第二代VLA。
它砍掉语言转译环节,让AI 以视觉信号为核心直接生成动作指令,实现从环境感知到操作决策的端到端闭环。
这种 “类人认知” 模式不仅降低了信息损耗,更将推理效率提升数倍。

在何小鹏看来,该模型本质是“理解 - 推演 - 生成” 的物理世界模型,能像人类一样预判路况演变并做出最优决策。
为了实现这一技术方案的落地,何小鹏介绍:小鹏为第二代VLA 投喂了近 1 亿条驾驶场景 clips(片段),这些数据相当于人类司机驾驶 6.5 万年的极限场景总和,且无需人工标注即可直接用于训练。
而支撑模型迭代的是阿里云3 万卡算力集群,其运行效率常年保持 90% 以上,使 720 亿参数的基座模型实现每五天全链路迭代一次。
除此之外,在车端部署更是突破行业瓶颈。
通过“芯片 - 算子 - 模型” 全链路优化,小鹏自研图灵芯片在 2250TOPS 算力平台上,成功搭载了数十亿参数规模的模型。这一规模是行业平均水平的数百倍。
如今,技术落地已初见成效。基于第二代VLA 开发的“小路 NGP” 功能,使复杂小路的平均接管里程(MPI)提升 13 倍,更在测试中涌现出识别交警手势、预判红绿灯通行等未训练过的能力。
当然,特斯拉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依旧是行业最顶尖的。其Dojo 超级计算机采用存算一体架构,为FSD的海量数据训练构建算力护城河,下一代 AI5 硬件也于 2025 下半年投产。

但小鹏的差异化策略更具开放性,何小鹏宣布第二代VLA 将面向全球商业伙伴开源,大众成为首发客户,而小鹏自有车型将在 2025 年 12 月开启先锋用户共创体验,2026 年一季度向 Ultra 车型全量推送。
2026年推出3款Robotaxi车型,破局商业化痛点
第二代VLA 的跨域赋能能力,在Robotaxi领域,以及飞行汽车、机器人等领域,同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何小鹏宣布:2026 年推出三款原生 L4 级 Robotaxi 车型,在广州启动试运营,直击行业 “改装成本高、运营范围窄” 的核心痛点。
这一节点与特斯拉计划在 2025 年 6 月于奥斯汀开启 Robotaxi 运营的节奏同样是高度重合。
对于Robotaxi这一领域,小鹏认为,安全与算力是其突破口。小鹏 Robotaxi 搭载 4 颗图灵芯片,实现 3000TOPS 算力(2250TOPS 运算 + 750TOPS 冗余),在算力、转向、感知等六大系统设置双硬件冗余,即便单一组件失效仍能安全运行。

这与特斯拉的做法同样相似,通过FSD 技术迁移,将量产车智驾能力转化为 Robotaxi 的核心竞争力,其数据闭环体系同样已积累千万级路测里程。
另外,在生态合作上,小鹏表示与高德共建全球化运营网络,借助其网约车聚合平台快速落地;特斯拉则大概率复用现有充电网络与服务体系,均体现“技术 + 运营” 的互补思维。
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鹏同步宣布开源 Robotaxi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向全球开发者开放技术能力,加速行业生态成熟。
政策层面,广州2025 年实施的《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推动混行试点,为小鹏的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
人形机器人也分“性别”,2026年规模量产
当此次小鹏科技日上,IRON 机器人以轻盈猫步走上舞台,弹幕里 “真人假扮” 的质疑反倒成了对小鹏拟人化技术的另类肯定。

这场争议最终以何小鹏发布一镜到底视频告终。在何小鹏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拉开机器人背部拉链,露出晶格肌肉、控制器与麦克风阵列,用内部构造击碎传言。
据何小鹏的介绍,小鹏IRON 拥有 82 个自由度,单手 22 个自由度的灵巧手采用行业最小谐波关节,脚尖被动自由度设计让步态无限接近人类;
另外,小鹏首次在机器人应用全固态电池,实现重量与电量双降30%,并且搭载 “VLT 大脑 + VLA 小脑 + VLM 交互” 的大小脑组合。

这点和特斯拉很像,特斯拉虽未披露电池技术,但Optimus同样依托端到端 AI 模型实现环境感知与动作生成。
据了解,小鹏计划2026 年底实现规模量产,投入10个研发团队、超 1000 人攻坚,坦言难度堪比 “软硬件不成熟时做 Robotaxi”;而特斯拉则剑指 2026 年底建成百万台级产线。
商业化探索上,两家企业均采取务实路线:小鹏锁定导购、工业巡检等场景,与宝钢合作探索车间巡检;特斯拉先聚焦仓储物流,再逐步渗透家庭场景,避开了“工厂拧螺丝” 等技术硬骨头。
马斯克还为Optimus 描绘了更宏大的蓝图:V4 时代年产目标 1000 万台,V5 时代达 5000 万台至 1 亿台,称其将成为 “史上最伟大的产品”。
这与小鹏的稳健推进形成对比,但两者对 “拟人化是落地关键” 的认知高度统一,2026 年的技术对决将决定谁能率先打开消费级市场。
飞行汽车:加速低空经济的量产竞速
在新能源汽车之后,低空经济成为企业争夺的下一个万亿级战场。小鹏汇天亮出“双线产品”:面向个人的 “陆地航母” 与面向商务的 A868 全倾转飞行汽车。
“陆地航母” 的量产进度展现出小鹏的激进:全球订单突破 7000 台,广州工厂已试产下线首台产品,满产后每 30 分钟就能产出一台,2026 年大规模交付已成定局。

这款分体式飞行器的核心突破在于操作门槛的降低——行业首创 “四轴合一” 单杆操纵,配合全域安全冗余设计(六轴六桨双涵道,对桨失效仍可着陆),让新手经培训即可驾驶。
此外,A868 则剑指高端市场,500km 航程、360km/h 航速的 6 人座舱,直接对标未来商务出行需求。

目前,小鹏在飞行汽车的全球化布局已抢先一步。
早在2022 年,“旅航者 X2” 便在迪拜完成全球首次公开飞行,2024 年与阿联酋电信建立合作,2025 年 9 月与哈伊马角交通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陆地航母” 更成为首家在海外获得有人驾驶航空器特许飞行证的中国产品。
中东市场的选择颇具战略眼光,当地高消费水平与开放心态,使其更关注交付进度而非价格,为小鹏打开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相较之下,特斯拉并没有飞行汽车的布局,但是特斯拉的潜在优势在于SpaceX 的技术迁移。航天器的飞控系统、轻量化材料与能源管理技术,理论上可为民用飞行汽车提供支撑,但马斯克尚未披露具体规划。
反观小鹏,已通过订单储备、工厂建设、适航认证形成完整闭环,在低空经济的量产竞速中暂时领先。
小鹏VS特斯拉:谁是最强AI车企?
“物理 AI 世界的出行探索者,面向全球的具身智能公司”,小鹏的新定位,精准勾勒出其与特斯拉几乎“颗粒度”对齐的竞争格局。
从智驾的端到端模型,到Robotaxi 的双模式布局;从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化路线,到“天空经济”,两家企业在四大核心赛道的技术路线、量产节点甚至商业化思路上,都有很高的战略相似度。
特斯拉的优势在于先发积累的技术优势与供应链整合能力:行业独一无二的软件算法实力、Dojo算力集群的规模,都是小鹏需要追赶的标杆。
但小鹏的后发优势同样明显,率先推出第二代VLA以及开源策略,和国内合作伙伴的生态绑定,都展现出更强的本土化适配能力。
或许,2026 年将成为这场竞赛的关键节点,当小鹏的 Robotaxi 在广州街头试运营,特斯拉的无人出租车或许已登陆北美;当 IRON 机器人进驻宝钢车间,Optimus V3 可能已在特斯拉工厂上岗;当“陆地航母” 飞向天空,特斯拉的飞行汽车或许也正处于发布前夜。
若这些蓝图全部兑现,小鹏无疑将摘得“中国最强AI车企” 的桂冠。但这场竞争的终极意义远超头衔之争。
它标志着中国车企在核心科技领域与特斯拉这样全球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并且将定义“物理世界AI”的落地规则。
正如小鹏科技日所言:“涌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中国车企改写全球科技版图的力量。”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