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今年的广州,11月的天气有些格外冷,出门要把外套紧一紧。但走进琶洲展馆的那一刻,我却感受到另一种热流——不是喧嚣的热,而是暗潮汹涌的热。是那种“越安静,越危险”“越平静,越说明大事要发生”的气息。

广州车展从不缺故事。今年最大的故事,恰恰是:它比往年安静了太多。没有往年“一天几十场发布会”的轰炸,没有品牌们争相抢占头条的躁动感。一些曾经的熟面孔悄悄缺席了——北京现代、雪佛兰、捷尼赛思,甚至是五菱和宝骏;更多的品牌选择低调而来……
但这并不是行业要冷,而是车企们终于开始“静”。这应当是车展原本的样子:没有新车,不强求曝光;没有流量,不强造话题。这不是退潮,而是回归。
而正是在这份“静”里,我嗅到了一股变革的味道。
行业换挡前的深呼吸
组委会数据显示:本届广州车展共有1085辆展车、93台全球首发新车,其中新能源车629台,占比首次突破58%。
数字不喧哗,却足够扎实。
但最值得注意的不是展车数量,而是节奏的变化。

车企不再把所有新品攒在开幕日“扎堆上线”。 小鹏X9增程版、岚图泰山、享界S9、深蓝L06等重磅车型,早在车展前就陆续发布,把车展变成一部“连续剧”,而不是一天看完的大片。车展的角色正在改变:不是决定流量的舞台,而是验证长期运营节奏的节点。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从2026年开始,新能源补贴真正退出历史舞台,行业第一次要完全靠真刀真枪的能力活下去。
补贴时代拆顶,温室效应褪去,车企必须开始做一件事:练内功。
练可靠性、练成本控制、练品牌力、练用户运营能力。一场比谁更“稳”、谁更耐打、谁更能对抗周期性的硬仗。
今年广州车展的平静,是行业换挡前的一次深呼吸。
技术奔涌的时刻:“参展门槛”变高了?
如果去年车展的关键词是“炫技”,今年则更像是“破圈”。真正让我在展馆里停下脚步的,并不是哪款车又堆了多少配置,而是一个清晰到几乎刺眼的事实:那些过去需要高价、早鸟用户才能提前体验到的新技术,正在迅速下沉到普通家庭的预算区间。

最直观的例子是高阶智驾的普及。城市NOA不再是高端智能车的特权,它正堂堂正正走进10万级市场。零跑、小鹏、智己、广汽丰田、岚图等品牌,都在不约而同地强调同一件事:“今年的车,没有高阶智驾辅助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就连燃油车中的“老将”日产天籁,也跟鸿蒙座舱玩在了一起。
这是技术拐点的标志性瞬间。它意味着行业终于走到“智能化普惠”的真正起点。
智能底盘技术的变化同样明显。磁流变悬架、空气悬架、CDC智能阻尼系统这些过去注定要花四五十万才能享受的东西,现在已经静悄悄地落到十几万的车型上。深蓝L06甚至成为了15万以内首个搭载磁流变悬架的车型。这是供应链成熟带来的成果,也是行业从“配置竞争”迈向“体验竞争”的一步。
现场看多了,你不难发现:广州车展不再展示“最强技术能做到什么”,而是在回答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主流用户什么时候能用上?”
当硬件不再是战争焦点,生态系统悄悄成为行业的真正战场。
以智驾辅助为例,这一领域的竞争,不再停留在“谁的感知更强”“谁的算力更猛”。它转向了一个更长线、更难仿制的方向:谁能构建一个长期稳定进化的生态体系。比亚迪把“天神之眼”的能力贯穿到车型体系中;智己坚持全栈自研算法;小鹏继续靠XNGP打出口碑;华为用乾崑ADS 4.0重塑高阶智驾的准入门槛。
对消费者来说,以前买车像买家电;未来买车更像在选一部手机——你在选一个你愿意跟它共度五年、十年的生态。
格局重排加速:有人缺席,有人亮剑
走在展馆里,今年的空位比往年多,一开始我也以为是行业冷了,直到看清缺席名单:北京现代、雪佛兰、捷尼赛思、哪吒、极越……再加上主动不来参展的特斯拉。
这不是“没人来”,这是“有人来不了”。

每一家缺席者背后都有不同故事:有的是销量压力,有的是技术掉队,有的是调整策略。但这些故事串起来,呈现的不是冷清,而是一场真正的洗牌。
反过来看另一个极端,自主品牌和科技巨头正在把展台变成战场中央。
比亚迪直接以包馆的方式登场:腾势Z、仰望U9 Xtreme、应急浮水展示、刀片电池、域控技术、DM最新成果……它不是在卷“新车数量”,而是在卷“体系战力”;广汽集团则把战略、团队、产品、技术合在一起亮相,向往2.0战略和华为技术背后,是整个体系能力的重估。
今年第一次,自主品牌在广州车展上不再只是“展示产品”,而是在亮出“解题能力”。这亦标志着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把资源压向海外:静悄悄的车展背后,是热闹得惊人的全球战局

今年广州车展的静,不是国内需求弱,而是因为车企把资源压向更重要的地方——海外市场。
慕尼黑车展与东京车展,中国品牌的热度与关注度第一次压制住当地品牌,这是汽车工业百年来鲜有的局面。而“出海”已经不再是“把车卖出去那么简单”,而是“把品牌、渠道、服务体系一起打出去”。
你能明显感受到:车企正在把今年当成“全球化决战前的年度”。在国内降噪蓄力,在海外提升声量。这安静,不是撤退,而是集结。
技术的普惠、格局的重排、全球化的冲击——最终会落到消费者的方向盘上。从2025到2026年,中国人的买车逻辑将经历一次结构性重塑。插混与增程将成为绝对主流,凭借低成本、长续航、稳定性征服最广泛的用车场景;纯电会更极端:性能越飙越高,家用越卷越难;与此同时,燃油不会消失,它们也会更智能、更经济……
此外,新车的体验红利正在全面释放:十万级车型体验城市NOA,智能悬架普及,影音座舱成为标配,“充电15分钟续航400公里”很可能成为明年的普遍能力。
结语
广州车展的展馆里,今年确实少了往年的喧嚣。但当喧嚣散去,你会发现真正值得观察的东西:
技术在加速,格局在变化,行业正在脱虚向实。这份“静”,不是退潮,是成熟;不是冷场,是蓄势;不是尾声,是序章。
未来几年,中国汽车产业将迎来真正的全球战役。当我们回望2025年的广州车展,也许会意识到:正是在这场静悄悄的展会里,中国汽车产业真正完成了“换挡”。所有故事的惊雷,都是从这份沉默里悄悄酝酿的。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