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曾经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自动驾驶独角兽毫末智行,在11月23日被曝突然通知员工自次日起正式停工,近200名员工进入待岗状态。目前,毫末智行官网已无法访问。

复工时间未有明确安排,赔偿方案也尚未公布。这家出身于长城汽车、巅峰时期员工超千人的智能驾驶公司,突然倒在了自动驾驶商业化前夜。
与此同时,华为乾崑智驾却在同一片市场中高歌猛进,其合作车型月销量突破1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冰火两重天的行业景象,引发了对智驾赛道未来格局的深度思考。
战略摇摆,步履蹒跚
毫末智行的故事始于2019年,当时它作为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部独立出来,专注于自动驾驶业务。凭借长城汽车的资源支持和资本青睐,毫末智行曾一度被视为“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智能驾驶潜力股。
资源分散,两条腿走路却失衡。毫末智行从起步阶段就将资源分散投入在乘用车智能驾驶和低速物流两个截然不同的赛道。这种业务布局看似多元,却导致两个领域都因资源不足而难以突破。在乘用车领域,毫末智行的主力项目推进迟缓。

在低速物流小车方面,毫末的“小魔驼”全年销量目标仅50台,近乎清库存,且不再研发新品,业务近乎停滞。技术路线频繁调整,错失市场先机。在乘用车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上,毫末智行多次调整方向,频繁变道。起初,毫末智行依赖Mobileye的方案,随后决定转向自研。
然而自研进度远不及预期,其结果是公司在两条路线上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2023年底,毫末智行宣布开发第二代HPilot智驾产品,但到2024年9月,其城市NOH只开通了保定、成都、重庆等8个城市。
并且,作为长城汽车孵化的“嫡系”公司,毫末智行本应享有集团资源优势,然而现实却是在长城内部获得的资源支持持续减少,最终被边缘化。

长城内部研发壮大,毫末地位下降。就在毫末智行挣扎求存的同时,长城汽车内部已组建超过5000人的智能化研发团队,其中70%为软件开发人员。魏牌独立智能化研发平台更是拥有600多名顶尖专家。这些内部团队的壮大,直接降低了长城对毫末智行的技术依赖。
需要指出的是,2023年长城汽车选择将智驾技术供应商元戎启行引入到供应链中,主要为长城提供“端到端”的智驾技术方案。全新蓝山、全新高山的辅助驾驶技术方案都源自元戎启行。长城还以1亿美元领投元戎启行的C轮融资,加深了双方的合作。这一系列举动直接削弱了毫末智行在长城汽车集团内部的地位。

此外,数据积累不足也间接制约了毫末智行的发展。数据显示,长城汽车在2022年和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10.3万辆和26.15万辆。占比分别为9.7%和20.8%,远低于同年25.6%和31.6%的车市新能源渗透率。2022年搭载毫末智驾的魏牌车型全年只卖出3.64万辆。
作为参照,2022年小鹏和蔚来的智能驾驶累积行驶里程分别达到1.4亿公里和1.6亿公里。数据量的巨大差距使得毫末智行的算法优化陷入困境。
“多强并存”格局已成型
当毫末智行陷入停摆困境之际,整个智能驾驶市场正呈现出“一家独大、多强并存”的竞争格局。

华为智驾突飞猛进,成就行业标杆。根据最新销量统计数据,2025年1月至9月,华为乾崑智驾解决方案以45.2万辆的成绩占据27.8%市场份额,位居国内第一。在指导价35万元以上的豪华车市场,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功能的车型占比达52.7%,已连续数个季度保持领先优势。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在近日的乾崑生态大会上宣布,华为乾崑智驾ADS的33款合作车型月销量破10万,创历史新高。

多元发展路径,各显神通。在中国智能驾驶市场中,其他科技公司也在通过不同的发展路径寻求突破。其中,Momenta作为国内智能驾驶行业的重要企业,凭借“量产+L4”双轮战略升至行业头部,其城市NOA市占率被推至60.1%。
百度Apollo则持续深耕车路协同领域,萝卜快跑全无人Robotaxi已覆盖30城,并在瑞士启动了测试计划,预计2027年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比亚迪依托年销400万辆的规模,构建起“芯片-域控-数据”闭环生态,通过自研车规级芯片使智驾成本较竞品低40%,将“天神之眼”系统下探至7万元车型。
智驾市场合作将成主流
面对华为的领先优势,其他智驾科技公司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灵活合作,深耕细分市场。在华为智驾方案主要覆盖20万以上中高端市场的情况下,其他智驾科技公司可以在中低端市场寻找机会。

比如,地平线凭借其开放生态和灵活合作模式,已在主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据其创始人余凯透露,“征程家族”今年出货量将跨过千万套门槛,“每三台智能汽车就有一台搭载地平线”。
车企重构核心竞争力,全栈自研非唯一解。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车企是否应该全栈自研成为一个战略难题。
岚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博晓分享了他们的解决方案:“我们坚持两条智驾路线并行。一条是全栈自研可控,我们有自己的鲲鹏智驾。另一条是开放式路线,与行业一流合作伙伴共创。”

技术平权时代,体验成为关键。随着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成熟,它正从一个“差异化卖点”转变为“标准配置”。
中国价格协会高端品牌暨奢侈品行业分会副秘书长钟师指出,当电池和智能化技术成为通用的“货架产品”,车企的竞争焦点将从底层技术转向如何更好地整合这些技术,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和体验。
结语:
放眼全球,Waymo、特斯拉等自动驾驶领军企业正加速在欧洲等市场布局,预示着技术全球化竞争才刚刚开始。
行业分析师指出,自动驾驶领域未来将呈现多层次竞争格局:华为凭借全栈技术生态引领高端市场;Momenta、地平线等企业在特定领域或价格段打造自身优势。百度Apollo则持续深耕Robotaxi和车路协同细分市场。
“短期来看,行业还会有更多波动,2026年竞争会更加白热化。”岚图汽车李博晓在采访中的判断或许代表了行业共识。在技术标准化与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双重驱动下,智驾赛道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阵痛,而这次洗牌,或许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开始。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