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如期而至。这场汇聚了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吸引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的盛会,其整体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进博会的汽车及智慧出行展区,大众、宝马、丰田、特斯拉等全球12大整车品牌齐聚一堂,其中多家企业更是连续八年“全勤”参展。
这场国家级盛会的强势登场,似乎在声量上抢先一步将不久后即将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的风头夺走了不少。
外资参展阵容空前,首发首秀成常态
与越来越向“卖车“靠拢的国内主流车展相比,进博会汽车展区反而显得“纯粹”许多,成为了全球汽车科技的展示窗口。今年,展区以“出行,无限可能”为主题,汇聚了全球顶尖车企,集中展示了电动化、智慧化、低碳化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
换言之,在这场进博会上,各大车企不仅仅是简单的进行了新品发布,更呈现了众多意料之外的“狠活”。

其中,早已退出车展的特斯拉Cybercab在进博会完成了其亚太首秀。这款没有方向盘和脚踏板的金色座驾,凭借其端到端神经网络的自动驾驶方案吸引了大量关注。
这一举动也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特斯拉正积极通过创新技术来定义未来出行,同时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
与此对应的是大众汽车集团庞大的参展阵容。此次大众携旗下大众、奥迪、保时捷三大品牌,带来了八款车型,其中包括五款电动化概念车。
这些概念车的量产版本预计将于2026年起陆续推向市场,这不仅彰显了大众集团在电动化转型上的决心,也预示着中国市场在全球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此外,大众集团还在现场宣布了一则重磅消息:将启动自研系统级芯片(SoC),这标志着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已从生产本地化迈向了核心技术的研发本地化,再次在外资车企中迈出了领先的一步。
日系车企同样全力以赴。丰田以“立全球 更中国”为主题,展出针对中国用户需求开发的铂智3X和铂智7,日产则展示了覆盖纯电、插电混动及智能燃油车的多元动力产品矩阵,攻势同样迅猛。
除了新车之外,日系车企还带来了更多落地的政策。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晖在进博会上宣布,丰田在上海独资建厂,这标志着丰田对中国市场前景的看好,以及长期投入的决心。
新设公司以沙盘形式首次对外展示全貌,预计将于2027年投产。日产汽车则在进博会期间成立了外资车企在华首个合资整车进出口公司——日产进出口(广州)有限公司。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捷豹路虎这类刚刚宣布退出部分传统车展的品牌也在积极亮相进博会“刷存在”,并展示了新近上市的路虎卫士OCTA等车型。
这一现象无疑为进博会的“含金量”增添了新的注脚,其背后所蕴含的或许是外资品牌对进博会作为战略平台的更高期待与认可。
转换赛道,外资车企加码投资中国
对于外资车企而言,进博会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展示窗口,日益成为其深耕中国市场的战略支点。
更重要的是,在当下传统车展已经被本土新能源车企占据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对于外资车企而言,进博会还是一个“安全展示区”。
在这里无需直接与中国品牌比拼销量或性价比,而是可以专注于它们的传统优势——技术和品牌理念。
在常规车展上,外资品牌常常因与中国品牌的车海战术对比而陷入被动。进博会则提供了一个更纯粹、更聚焦的舞台,让它们能够充分展现其在全球汽车工业中的领先地位和创新成果。

与此同时,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外资车企将更多重磅首秀和战略发布放在进博会,广州车展的“含金量”相对有所稀释,为近年来专业车展的“式微”再添了一把火。
这也蕴含了一种必然趋势: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外资车企需要一个新的平台来重申其技术领先性和品牌价值,而这也体现了进博会相对于车展而言的第二重优势——战略高度的不同。
也正是出于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这些跨国巨头才选择在进博会这个“高屋建瓴”的平台上全力出击。
而这些行动也无疑传递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尽管当下并未占据优势,但大众、丰田等深耕中国市场的外资车企不会因暂时的挑战而退缩,反而正在调整姿态,寻找机会,以更灵活、更本土化的策略迎接竞争。

这种压力之下的坚守与调整,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中国市场在其全球版图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核心舞台上,外资车企正在用行动证明:它们不仅要留在中国,更要以全新的战略来深度参与中国汽车产业的下一轮变革。
写在最后:
进博会落幕后不久,广州车展即将揭幕。然而,两个展会之间,外资车企战略重心已悄然调整。
当跨国车企纷纷在进博会宣布其深度发展战略与核心技术,当特斯拉Cybercab选择在进博会完成亚太首秀,进博会已不仅是承载了观众目光的展会,更是外资车企与中国市场绑定的深刻纽带。
它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无论是中国车企还是外资车企,只有找准自身定位、善于抓住机遇与变革的玩家才能脱颖而出,赢得最终的胜利。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