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一季度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50%,但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率出现普遍下滑。
在这场“淘汰赛”中,传统国企的转型路径尤为引人关注——既要摆脱体制惯性,又要在技术、资本、生态上与新势力正面交锋。
一汽奔腾的突围,正是传统车企转型的典型样本。
这家成立于2006年的老牌国企,在股改两年后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3年销量同比增长59.4%,2024年突破15万辆,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渗透率达73%。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背后的战略逻辑:通过股改激活体制活力、以技术投入构建产品壁垒、借资本赋能实现生态扩张,正在重塑行业对传统车企的认知。
尤其在资本运作层面,一汽奔腾于2025年4月30日正式启动新一轮增资引战,面向地方产投、产业链上下游及战略合作伙伴引入多元化资源,进一步强化“产业+资本+生态”协同效应。
此次引战不仅是对股改成果的延续,更标志着其从“独自造车”向“生态共建”的战略升级。
激活体制基因的关键一役
一汽奔腾明确提出要“全力做优红旗、做强解放、做大奔腾”的战略定调,将奔腾推向新能源转型的主战场,一场刀刃向内的体制革命就此拉开序幕。
作为中国一汽旗下唯一聚焦10-30万主流市场的自主品牌,奔腾的股改并非简单的股权稀释,而是从治理结构到资源配置的系统性重塑。
2023年引入悦达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打破单一国有资本架构,首次将市场化决策机制引入产品规划、供应链管理等核心环节;2024年3月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一汽奔腾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旨在构建一个治理结构更完善、权益结构更稳健、激励机制更健全的现代化国有企业。
这些改革看似“润物细无声”,却为后续的技术投入和产能扩张奠定了制度基础。
体制活,则资源动。
2024年5月,中国一汽盐城分公司正式投产,这座年产能10万辆的新能源专属工厂,标志着奔腾突破地域限制,在长三角核心区建立起新能源制造桥头堡。
至此,长春基地聚焦传统优势车型、盐城基地专攻新能源的“南北双轮驱动”格局形成,产能规模突破40+万辆,为后续悦意序列的规模化落地提供了硬件支撑。
改革的成效迅速在市场端显现:2023年奔腾全年销量突破12万辆,同比增长59.4%,远超行业平均增速;2024年销量达15.1万辆,创十年新高;2025年一季度销量38939辆,其中新能源占比达73%,彻底摆脱对燃油车的依赖。
这些数字背后,是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反应速度提升,曾经的“国企慢半拍”正在变成“市场快半步”。
百亿投入构建新能源“悦意”生态
如果说股改解决了“能不能转”的问题,那么技术投入则决定了“转得好不好”。
在新能源技术“军备竞赛”中,奔腾没有盲目追逐800V高压、百万算力等“噱头参数”,而是选择聚焦家庭用户核心需求,以3年斥资百亿打造的“悦意”序列为载体,陆续构建涵盖平台、动力、座舱、智驾在内的完整技术架构,构造出“技术-产品-服务”的闭环生态。
翻开悦意序列的技术图谱,处处可见对家庭用户痛点的精准打击:为解决A级SUV后排空间局促的难题,悦意07采用2772mm超长轴距,配合1710mm的车高,让1.8米乘客也能舒展身姿;为了解决冬季续航达成率不高的问题,奔腾专门开发了宽温域热管理系统,将电池、电机系统的余热利用,工作区间在零下35度到60度,冬季续航达成率为65%。
这些“不显眼”的技术创新,源自奔腾对全国成千上万家庭用户的深度调研——比起参数堆砌,用户更需要“看得见、用得着”的解决方案。
在技术研发上,奔腾展现出老牌国企的资源整合能力:与火山引擎+Unity两大科技巨头联合开发的如意座舱,搭载高通骁龙8295芯片,语音交互响应速度更快,且支持多音区识别;牵手华为、地平线打造“灵机”智驾系统,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涵盖了车位到车位和L3自动驾驶在内的各项智能驾驶辅助能力。
这种“自主研发+开放合作”的双轨制,让奔腾在技术投入上实现“少花钱、多办事”。
随着悦意03、07、08等车型陆续落地,奔腾构建起覆盖A到B级、纯电/混动/增程的全场景产品矩阵。
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体系的同步升级:行业首创“质保平权”政策,提供私家车不限里程、无捆绑条件、3 年内自由过户的质保政策,打破“首任车主专属”的行业潜规则;推出“7×24小时极速响应”服务,通过近2000家线下网点与APP远程诊断,将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当新势力还在比拼“屏幕数量”时,奔腾已将竞争焦点转向“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建”的跃迁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入 "下半场" 竞争的新阶段,传统主机厂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机制要活、资本要足、生态要广,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
此次一汽奔腾再度引入战略投资者,正是在股改成果初显、产品布局成型、品牌认知回暖的关键时刻做出的重要决策,通过新一轮增资引战,将资本运作转化为生态扩张的助推器。
从资本层面来看,此次引战重点面向地方产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中国一汽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引入不同行业背景和资源优势的股东,实现资源整合和战略同步,为新能源转型带来多元的资源和支持。
这不仅能够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更能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产业链协同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助力。
通过“产业资本+技术资本+场景资本”的多元引入,让奔腾从“独自造车”升级为“共建生态”,实现了“联动朋友圈,共建新生态”的全新局面。
从行业政策层面来看,此前国资委明确表示,将对包括中国一汽在内的三大央企新能源汽车业务进行专项考核,加快推动国企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节奏。中国一汽对一汽奔腾股改、增资、引战等系列动作的大力支持,正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新一轮战略考核中 "押注" 奔腾的体现,彰显了其对奔腾新能源转型的坚定信心。
一汽奔腾的目标是 "奋力跻身自主第一阵营",目前在体制机制、战略方向、产品节奏与外部资源四个维度已逐步理顺。从"改革自救"到"进阶破局",一汽奔腾正在完成自身角色的重塑。
当新的战略投资者入局,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将再次按下加速键,在新能源主赛道上加速前行:未来2年将投放6款悦意系列产品,构建E/P/R三大产品矩阵;在海外市场,依托“一带一路”政策,在深耕东欧、中东两大主销区域的同时,积极布局亚太、拉美地区市场,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一汽奔腾出口量同比增长177%。
从股改破局到技术攻坚,从资本赋能到生态构建,一汽奔腾的转型之路,本质上是传统车企在新时代的“生存范式革命”。它证明,国企转型不必复制新势力的“激进路线”,而是可以依托体制优势与资源积淀,走出一条“改革激活体制、技术锚定用户、资本扩张生态”的特色路径。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的今天,行业竞争已从“增量争夺”转入“存量厮杀”。一汽奔腾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车企的转型密码,藏在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中,写在体制机制的持续革新里,更渗透在资本、技术、生态的系统协同中。
当新势力还在为“交付量”焦虑时,奔腾正在用“体系化能力”书写传统车企的转型新篇——这或许才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时代的真正底气。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