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这个被算法重构的出行时代,一档名为《懂车智炼场》的科普节目,集结了特斯拉、鸿蒙智行、小米汽车、蔚来、比亚迪等主流品牌,进行了一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测试,结果却出乎意料——没有任何一款车型能完美通关。这不禁让人深思:智能辅助驾驶,真的值得信赖吗?
视频发布后,车企反应各异——有的沉默,有的质疑,也有品牌展现出难得的担当。与此同时,很多博主开始用放大镜去看测试过程,说变量没有统一之类的,甚至有部分博主迅速站队并复测“消失的前车”场景,然后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来反驳。至于谁对谁错?我们也“不予置评”!
在我看来,这一档节目并不是为了在车企之间分胜负,而是让我们正确地看待智驾!毕竟生命不是儿戏,作为驾驶者,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不能因为某个测试全盘否定或盲目崇拜。毕竟当下的智能驾驶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存在各种问题是必然的,正需车企们直面问题,不断反思改进,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安全的辅助。
另外,从测试视频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部分搭载多个昂贵激光雷达的车型,实际表现并没有明显优于配置相对简单的车型。这也说明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车企的算法调校水平,而非单纯依靠硬件堆砌。就像同一款底盘经过不同主机厂的调校后,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操控特性,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同样如此。
透过这次测试,我们不仅可以窥探到当前智能辅助驾驶的实际水平,更折射出行业发展中的三大问题:第一,技术瓶颈:感知精度和决策算法仍需突破;第二,营销乱象:部分车企存在夸大宣传倾向;第三,用户认知: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和使用误区。
如今在新能源的快速普及下,智能辅助驾驶已成为各大车企绕不开的卖点。然而,语言的宣传力量也不容忽视,部分车企将只有L2级的辅助驾驶功能包装成“准L3”的营销话术,这种夸大宣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者的认知偏差,于是就有了网上频频出现开启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后睡觉等危险行为,甚至为此付出生命代价,无形中给道路安全带来了新隐患。
针对这一市场乱象,工信部已于今年4月出手规范,多地高速公路也开始出现诸如“高速路况复杂,慎用智能辅助驾驶”等警示标语。恰巧的是,就在这档节目发布当天,公安部明确强调“目前,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这些操作都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驾驶者才是安全的最终责任主体。
无论汽车技术如何进步,驾驶者都应该树立正确的“驾驶观”,唯有认清智能辅助驾驶的重点在于“辅助”,而非“代替”,才能让提升道路安全和通行效率的初衷得以实现。最后,请谨记:生命的方向盘,永远掌握在驾驶者手中,而非交由算法代劳。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