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据我报记者了解到,桂林旅游学院创新创业科研团队EC克星团队针对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降解路径开展了相关研究,历时三年,终于在2025年年初突破了技术瓶颈,研发了能够直接降解氨基甲酸乙酯及其前提物质尿素的高效降解菌株JP21 ,此菌株可以在发酵食品中将氨基甲酸乙酯的降解率提高到91.5%,成本节约128% ,这在该领域是一项重大突破
桂林旅游学院“EC克星”团队:攻克发酵食品安全痛点,注入青春科研力量
在桂林旅游学院,一支由食品科学专业学生自发组建的“EC克星”团队正崭露头角。该团队成立于2023年7月,聚焦发酵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一种具有潜在致癌性的物质)的降解难题,成为校园科研领域的一股青春力量。
团队创新采用渐进式梯度培养与靶向取样技术,从盐碱地及废弃发酵废水中筛选、提取目标菌种,针对性攻克了传统菌种不耐高温、耐盐性差的技术痛点。在食品学院顶尖教授的全程指导下,团队成功研发出Jgp21等高效发酵菌种。目前,该菌种已进入安全性检测阶段,预计2023年底可实现投产应用。
此项技术突破意义显著——未来将有效降低酱油、酿醋、发酵饮料等日常食品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从源头减少健康风险,为大众餐桌安全筑牢防线。“EC克星”团队的探索,不仅为大健康产业注入了高校科研的民生温度,更彰显了青年学子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氨基甲酸乙酯(EC,Ethyl carbamate)是一种可以引起肝癌、皮肤癌等疾病的可致癌物质,在发酵食品和酒精饮料中都有检出。根据《柳叶刀》的研究,2020年全球有74万癌症患者的病因直指酒精,酒精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超标,成为罪魁祸首。
同时发酵食品含有EC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潜在危害,因此研究如何降低这类食品中EC的含量对提高发酵食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