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新能源车企若想真正成熟,必须加速摆脱“补贴温室”,否则行业的未来可能仍是政策博弈的延长赛。
文 / 张恒
近日,特斯拉发布了2025年二季度财报:营收224.96亿美元,同比下滑12%;净利润11.72亿美元,同比减少20.7%。这是自2012年以来,特斯拉单季营收降幅最大的一次。
销量大跌,份额缩水
特斯拉财报发布后,股价跳水8.20%。特斯拉不仅全球汽车业务承压,其能源与储能业务收入也降至28亿美元,同比减少7%。最令人担忧的是,自由现金流几近归零,仅1亿-1.5亿美元,同比下降近90%,现金储备减少约2亿美元至368亿美元。
现金流暴跌的原因在于,曾是特斯拉重要盈利来源之一的碳排放积分收入,因政策缩紧快速减少。这一轮财报毫无疑问是近年来最严峻的一次,金融引擎正面临停摆边缘。
今年二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38.4万辆,同比减少13.5%。其中,美国市场跌幅最明显,销量减少两成,拖累全美电动车市场整体下降6%;欧洲市场销量下滑8%,补贴退坡与本土车企竞争加剧,大众ID系列份额在快速扩张。
中国市场曾是特斯拉的全球增长支柱,但也有些摇摇欲坠的趋势。今年二季度,中国交付量仅12.88万辆,同比下降11.7%,环比下降4.3%;上半年累计交付量17.15万辆,同比跌幅17.5%。7月的表现也没能扭转颓势,中国产车型销量同比下降8.4%、环比下降5.2%,复苏迹象渺茫。
市场份额方面,特斯拉在中国纯电市场的占比从2024年的6.0%微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5.9%,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的份额更是从12%以上滑落至个位数。即便特斯拉在中国的供应链和生产布局根深蒂固,但车型创新速度明显跟不上中国车企的快速迭代。
从比亚迪、吉利,到小米、小鹏等新势力,竞品纷纷瞄准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光靠改款的Model Y,特斯拉难以招架铺天盖地的竞争攻势。更棘手的是,中国车企在智能辅助驾驶和车载AI体验上步步紧逼,不少车型标配L2+功能,而特斯拉因数据监管限制,至今无法在中国全面部署FSD系统。
不过,中国市场仍是特斯拉的战略重地。今年二季报显示,中国产特斯拉占全球销量的47%,每三辆特斯拉中就有一辆卖给中国消费者(34%)。中国市场是特斯拉的全球支点,一旦失守,全球布局的根基可能动摇。
政策转向冲击明显
特斯拉的销量压力并非始于今年。2024年,特斯拉全球交付178.92万辆,较上一年减少1.1%,是十年来首次下滑。2025年上半年,全球交付72.08万辆,同比减少13.3%。
欧洲市场阵地几乎全线失守,德国、葡萄牙、瑞典等国销量同比降幅超过50%,整体份额从1.3%跌至仅0.7%。
而美国市场下半年挑战更大。美国“大而美”法案已正式签署,将使电动车税收抵免提前到9月底终止,这一财富级补贴距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已经倒计时;环保署和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放宽,也会减少传统车企售卖燃油车对碳积分的需求。
对特斯拉来说,这意味着两个收入来源受损:一是7500美元的购车补贴将消失;二是碳积分销售减少。今年二季度,特斯拉碳积分收入为4.39亿美元,低于一季度的5.95亿美元和去年同期的8.9亿美元。这意味着特斯拉基于补贴与积分构建的盈利体系正在崩塌,迫切需要新的销量与利润支撑。
贸易政策的影响也在显现。今年二季度,特斯拉新增关税成本约3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来自汽车业务,对能源业务影响有限,但未来可能波及更广。
马斯克表示,公司正处于过渡期,美国和其他市场的多项激励政策将消失,未来几个季度或将充满挑战。但他依旧对明年下半年及之后的表现保持乐观,认为自动驾驶规模化落地会改善财务状况。
财报中,Robotaxi频频被提及,已然成为战略重心。今年二季度,特斯拉在奥斯汀启动了Robotaxi试点,马斯克透露正加速在旧金山湾区、内华达、亚利桑那和佛罗里达推进监管审批。如果安全标准和审批顺利,有望在年底覆盖全美一半以上人口。
显而易见,汽车主业盈利压力正倒逼特斯拉加快转型步伐,这也将决定公司在下一轮竞争中能否保住领先地位。马斯克全力推动Robotaxi和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还联合三星开发AI6芯片,为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提供算力支撑。
不过,这些前沿计划虽令人期待,但如果核心业务的毛利持续下滑,现金流吃紧,新项目的资金投入可能陷入两难。一些投资机构直言:“Robotaxi很有吸引力,但我们更看重增长本身。稳定销量和利润才是根本。”
此外,特斯拉尝试推出Tesla Diner餐厅、智能超级充电站和机器人服务员,探索“补能+消费”新模式。虽创意十足,但餐饮行业毛利低、回报周期长,相比汽车主业,这些边缘业务的盈利前景仍不明朗。
令人感慨的是,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先锋,走到2025年却依然难以摆脱对补贴和碳积分的依赖。
一直以来,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光环引领全球电动车浪潮的特斯拉,如今财报暴露的现实是,碳积分收入锐减、购车补贴退坡正让其盈利根基摇摇欲坠。这种“政策依赖症”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尴尬处境:即便强如特斯拉依然未能完全靠市场化竞争站稳脚跟。
产业的高成本结构与技术瓶颈,让政策红利成为生存的拐杖,而当政策风向转变,企业的脆弱性便暴露无遗。新能源车企若想真正成熟,必须加速摆脱“补贴温室”,否则行业的未来可能仍是政策博弈的延长赛。【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