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汽车工业发展百年来对于出行安全经历了数次变革,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再到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的智能安全,这些变革不仅降低了交通事故的伤亡率,更重要的是在持续推动汽车工业向更高的山峰迈进。
而毫无疑问,智能安全的领跑者是中国的新能源。
最近几天,中汽中心标准院与理想汽车共同主办了“第十三届汽车被动安全技术及标准法规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就是确定未来场景的乘员保护创新技术与共性标准,并且发布了《智行安全:中国汽车安全部件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图书。
会议上,理想汽车研发运营副总裁廖孟军表示:“我国汽车安全标准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全场景的汽车安全标准体系。”
我们今天聊聊,理想汽车在拿什么守护安全。
一、被动安全的“理想式颠覆”:从应试到极限的跨越
汽车的被动安全是最基础的能力,而理想汽车的基础能力或许已经进阶到了下一个等级。
从车身结构来看,理想汽车深度自研的防御性车身——堡垒安全车身,有着非常优秀的结构耐撞性设计,再配合大量高强度但又轻量化的材料以及创新的生产工艺,让车身的被动安全出现了“理想式颠覆”。
基础的结构当然需要验证,当行业部分车企还在应对基础法规时,理想已开始用超越行业标准两倍的“安全冗余”,来检测自己的安全护城河。
比如在碰撞测试中,行业一般的测试在50项左右,而理想则超过100项,覆盖行车、碰撞、救援、火灾全维度。
像是美标90公里正面碰撞、60公里侧面碰撞、110公里超高速追尾测试、螺旋翻滚测试等这些物理极限的超级工况也会被挑战。
大众最为关心的电池安全上,理想有几百道关卡:MEGA的5C电池经历130项设计指标、951项测试,从针刺、挤压到10米高空跌落,实现“任意电芯热失控,整包无明火”。
这些无疑将传统安全边界推向新维度。
针对自己的MPV车型MEGA,理想还独创了80厘米后碰撞吸能空间,这让理想MEGA的后防撞梁和第三排座椅后端之间保持了非常安全的间距,成功通过88公里/小时追尾测试,这直接让“三排安全盲区”成为历史。
或许对于理想来说,行业测试是开卷考,用户事故才是闭卷题。
所以,理想汽车更加颠覆性的另一面在于安全平权理念。
比如售价20万的理想L6与50万的MEGA,虽然存在非常大的价格差异,但是同样配备技术领先的双腔远端安全气囊,这让侧碰测试满分率97%,远超单腔气囊车型的60%。
再比如,副驾安全“去选配”,2020年理想L9开发时,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力排众议将副驾25%偏置碰撞纳入标准,单此项就会增加千万元成本。
二、主动安全,重构智能时代的生命防线
新能源对比传统燃油车,除了能源形式的变革外,最重要的就是智能化,而智能化又能赋予车辆新的安全方式。
这对理想汽车来说是多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用硬件技术保证主动安全下限。
行业数据显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事故率降低最高30%,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达200米,是视觉方案的两倍,目前理想开始标配升级后的全天候激光雷达。
有了硬件的加持,理想全系产品可以在夜间实现120公里/小时AEB刹停。
二是数据融合的毫秒级响应。
理想汽车从很早就将被动安全从“撞击后防护”升级为毫秒级自适应的智能防护系统。
在行车过程中,车辆会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座椅传感器等数据,实时预判碰撞类型,然后动态调节气囊展开角度、安全带预紧力,甚至是座椅姿态,这种与时间赛跑的毫秒级响应,是智能时代所必须的生命防线。
最后是最坏情况安全守护。
理想汽车的碰后救援功能要求高达40项,这个比欧美和目前国内通用的标准超出一倍还多。
比如,发生碰撞后,理想汽车可在1秒内将高压电降至安全水平、打开灯光警示以及车门解锁,避免二次事故,目前理想在所有的碰撞事故中保持着零车门解锁异常。
截至7月22日,理想主动安全功能已避免818万次事故。
三、标准话语权争夺:从“中国方案”到“国际标准”
毫无疑问,中国的新能源是领跑全球的,在这一套新的竞争体系下,自然就有了中国的安全标准。
目前来说,理想汽车已经深度参与近百项国家乃至国际的标准制修订,作为曾经的新势力已经开始成为老大哥反哺行业。
比如,理想汽车深度参与智能、电能、安全等领域近百项国家、行业标准。在汽标委的指导下,承担着车用AI、撞后救援、零重力座椅等标准体系的预研工作,积极探索主被动融合、自动驾驶时代安全标准方向,致力于为行业标准水平的不断提升贡献理想力量。
不仅如此,理想汽车还与汽标委、行业机构建了常态化协同机制,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将“中国方案”持续转化为“国际标准”。
新能源的话语权,需要由中国制定。
在价格战白热化的2025年,理想选择了一条“反效率”的路径,这条路就是从常州研讨会的“智行守护”平台,到全系车型碰撞测试大满贯;从100项企业标准到主导国际规则。理想汽车的安全逻辑很清晰,那就是用超越行业两倍的安全冗余,换取用户100%的信任。
中国汽车安全的新时代,已经来了。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