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传说中,凤凰会在生命走到尽头时自焚于烈火之中,化作灰烬,然后在烈焰中重生,羽翼更为炽烈、姿态更加昂扬。这种“涅槃”的意象,历来被视为永生与创造的象征。
如今,东风集团的选择,正像一场现实版的凤凰涅槃。
8月22日深夜,资本市场传来一个重磅消息。东风集团股份宣布,将启动私有化退市程序;与此同时,东风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将以“介绍上市”的方式,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
消息甫一发布,东风集团股份ADR价格在一小时内暴涨逾九成,足见市场的强烈反应。这不仅是一次资本市场层面的新闻,更是一家老牌央企在时代巨浪中的一次深刻转身。就在今年年初,外界还热议东风与长安的合并可能,甚至一度把它视作“国家队汽车央企重组”的里程碑。如今,伴随一边退市、一边上市的“双轨操作”,东风向市场表明了自己的答案: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深水区,唯有主动求变,才有未来。东风正把资源、资本和战略重心重新聚焦在新能源主赛道上,以岚图为先锋,重新布局下一阶段的增长故事。
东风主动放弃在资本市场上逐渐沉重的外壳,让集团退市,而让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登场上市,仿佛灰烬中新生的凤凰,带着炽烈的羽翼重新飞向未来——巧的是,岚图的车标,正宛如从烈火中升起的凤凰……
东风退、岚图上——一次精巧的资本设计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常见的“私有化+上市”操作,但细究之下,其设计颇为独到。东风集团股份选择了“股权分派+吸收合并”的组合方式,环环相扣,彼此依托。
第一步,东风集团股份将手中79.67%的岚图股权,按照股东持股比例分派给所有股东。紧接着,岚图以介绍上市的方式在港交所挂牌。这种上市路径并不发行新股,也不涉及融资,只是把现有股份直接在市场流通,因此流程更为高效,也避免了股东权益被稀释。
第二步,东风集团在境内的全资子公司出面,以现金加股权的方式回购中小股东股份,最终实现对东风集团股份100%的控股,从而完成退市。每股10.85港元的收购价中,6.68港元为现金,4.17港元对应岚图股权,较停牌前溢价超过八成。股东既能落袋为安,又能成为岚图的直接股东,等于从“传统整车集团”的股东,平滑过渡为“新能源独角兽”的持有人。
这套资本重组方案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既没有让中小股东吃亏,也保证了岚图的上市进度和股权结构的稳定,更为东风的整体战略转型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公告还指出,岚图汽车港股上市后,将在多个维度迎来发展机遇。融资渠道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岚图汽车能够获取更多资金支持,从而加速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尤其是国际事业拓展层面,岚图汽车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资源,加速海外市场布局,与国际高端品牌展开更激烈的竞争,逐步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登上资本舞台,岚图能否大展宏图?
如果说东风退市是一次战略收缩,那么岚图登场则是一场价值释放。过去几年,岚图几乎是东风集团体系中唯一的亮点。2024年,岚图交付超过8.5万辆,同比增长七成;进入2025年后,更是连续五个月月销过万,7月单月交付超过1.2万辆,同比增长翻倍。与此同时,财务数据也在快速改善,亏损从2023年的近20亿元收窄到2024年的不足2亿元,甚至在当年四季度实现了单季盈利。
这种鲜明的对比,正是东风愿意把岚图推向资本市场的底气所在。相比母公司主营燃油车和合资品牌业务的疲软,岚图展现出的增长势头与资本故事显然更具吸引力。
更重要的是,岚图并不仅仅依赖销量数字来支撑它的未来。它的技术体系正在逐渐成熟:追光等基于ESSA原生智能电动架构和集中式SOA电子电气架构打造的新车型,正在不断丰富产品矩阵;与华为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合作,使其在高阶智驾和电动化体验上走在合资品牌前面;在市场层面,梦想家稳坐新能源MPV头部,FREE+一经上市便收获逾万订单,品牌形象正逐渐与“高端新能源”划上等号。
独立上市为岚图加装了三层“加速器”。首先是融资,资本市场的通道意味着研发和全球化的资金保障;其次是品牌,它终于摆脱母公司估值的掣肘,以独立身份被市场重新认知;最后是机制,上市公司的治理要求将迫使它更市场化、更高效地运作。由此,岚图将不再只是央企体系内的一个新锐品牌,而是成为资本市场上直接对标新势力和合资高端电动车的竞争者。
正因如此,市场给出了迅速而热烈的反馈。东风集团股份ADR在公告后一小时暴涨超九成,截至当晚零点,东风集团股份ADR报价62.00美元,暴涨87.69%。这无疑显示,投资者对岚图独立上市,有着充分而积极的想象空间。
从合并传闻到各自求生
东风今日的转身,也让人回想起年初那场轰动一时的“合并传闻”。2月9日,东风与长安几乎同时公告筹划与央企重组,一时间“南北车式大合并”的设想甚嚣尘上。有人甚至预言,一个体量足以对标大众、丰田的中国汽车超级集团即将诞生。
然而,半年后尘埃落定,长安独立升格为央企,东风维持原状,合并未能成行。这一结果并不出人意料。长安选择“单飞”,依托深蓝、启源和阿维塔“三箭齐发”的新能源布局,获得更高的战略空间与市场估值。而东风,则选择了另一种姿态——既不贸然合并,也不固守传统,而是通过岚图独立上市等行动来突围。这背后释放的信号清晰而有力:央企的改革路径,已不再单纯追求“规模做大”,而是更加注重聚焦与效率。
事实上,东风并没有因为合并未果而按兵不动。相反,它在资本、产品、技术等层面连续出招,逐步重构自身的业务版图。
6月底,东风与日产成立了全新的出口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由东风持股40%、日产持股60%,专门负责出口业务。这一举措,等于为日产系产品打开了一条“由中国制造、销往全球”的新航道,也让东风在新能源车型和传统产品出口方面拥有更大主导权。
一个多星期以前,东风集团将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50%股权挂牌的消息,也一度引发热议——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合资企业,曾是合资燃油时代的象征,但在新能源浪潮下已显得日渐沉重。即便2024年短暂扭亏为盈,东风依然选择出售股权,显然是希望轻装上阵,把资源更多投向新能源主业。
此外,今年上半年东风还成立了全新的“奕派科技”,作为补充岚图的另一支新能源力量。在东风的品牌矩阵中,岚图承担“高端引领”的角色,奕派则定位更大众化的新能源市场,两者形成层次分明的互补关系。
从出售传统资产,到新建合资出口平台,再到多品牌新能源矩阵,东风的战略方向已日渐清晰:剥离燃油车包袱,集中资源加速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
东风的这一轮资本重组,意义还远不止于自身。近年来,港股市场上央企私有化的案例屡见不鲜,但大多数是“退了就完了”,并未解决优质资产如何对接资本市场的问题。而东风这次的操作,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退市是为了集中资源,上市则是为了让优质资产发光——既回应了传统业务估值困境,又为新兴业务提供了独立的成长空间,堪称央企在新能源转型中的一个范本。
结语
从年初的东风长安合并传闻,到今日的东风退市与岚图上市,东风用行动诠释了央企在变革时代的生存智慧。它没有固守旧局,也没有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把资源集中到新能源与智能化的赛道。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抉择,更是中国汽车央企转型的缩影。合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规模也不是最终的答案。在新能源与智能化的浪潮中,唯有主动求变,才能摆脱惯性、赢得未来——正是这样的转身,才让人看到东风这样一艘“巨轮”重新寻找风向、加速前行的决心。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