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全球电动汽车销售增速出现回落,但电池技术的创新步伐仍未放缓。研究人员持续探索新化学成分与配置方案,致力于优化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成本控制。目前,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依然坚信电动化未来,各国政府也继续通过政策激励推动电池生产,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全球电池需求持续上升。
然而,电池市场未来仍面临挑战,将呈现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复杂局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电池生产国,正在重塑全球电池产业格局。
全球电池市场:总体过剩与区域失衡并存
电池供应商近年来的积极扩产,与电动汽车需求低于预期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全球电池供应出现明显过剩。部分行业专家担忧,若传统企业维持高产量,同时新初创公司不断涌入市场,这种不平衡状态可能会持续存在。
麦肯锡的最新分析提供了更为细致的市场视角,表明电池行业的前景因地区而异。一些国家生产的电池超过自身需求,而另一些国家仍需依赖进口以满足国内制造无法跟上的需求。
同样的模式也适用于包括原材料在内的上游价值链。电池市场具有独特特性,包括更广泛的监管限制、贸易壁垒、高运输成本以及上游材料可用性的变化等,这些因素使全球贸易平衡供需的常规策略变得复杂。
目前电池进口可以缓解部分国家的短缺问题,但如果需求持续增长,进口可能不足以完全填补缺口。这意味着某些地区可能持续面临电池过剩,而其他地区则可能经历短缺。
供需分析:数据揭示的市场真相
麦肯锡研究设定了三种全球电池需求情景:动力减弱、当前轨迹延续(基本情况)和进一步加速。主要需求差异化因素包括电动汽车产量和储能系统采用率的变化。
在基本情况下,全球电池需求预计将从2025年的约1,970GWh上升到2030年的约3,910GWh。如果中国、欧洲、北美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电池供应商按计划扩张,那么2025年全球电池产能有望达到约4,340GWh,到2030年将达到6,440GWh。
但由于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复杂情况,电池生产企业不太可能完全实现既定目标。考虑到实际生产中的各种损耗,麦肯锡预测,2030年电池的实际供应量估计在4,750—5,270GWh,远低于理论上6,440GWh的产能目标。
如果电池需求放缓或进一步加速,2030年全球电池也将出现供应过剩的状况。
区域洞察:不同市场的差异
尽管全球范围内的电池供应可能超过需求,但情况因地区而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图景。
中国拥有全球前两大电池供应商,主要在境内完成电池生产。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约64%的产能将用于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尽管目前电池出口量很高,但仍存在供应过剩情况。
欧洲即使所有已宣布的项目都实现投产,2025年底仍存在电池供应不足,需求与供应间差距在70GWh左右。需要通过电池进口来解决这一问题。此外,欧洲初创企业的产能占到总产能的30%(高于中国或北美),初创企业面临更大的施工延误和产能爬坡问题的风险,增加了电池产能发展的不确定性。
预计到2025年底,北美锂离子电池供应不足,需求与供应的差距在50GWh,需要从其他地区进口来补充国内生产。然而,到2030年电池市场有望实现平衡,但美国关税的潜在影响也会增加不确定性。
世界其他地区(中国、欧洲、北美以外)将持续电池供应不足情况,可能从2025年的80GWh上升到2030年的300GWh。
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的差异化发展
多年来,因为更追求续航里程,欧洲和北美偏向于三元锂电池生产路线,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开发和生产落后于中国,虽然现在积极转向磷酸铁锂电池,但存在供应严重不足情况,这种趋势将持续到2030年。
预计到2030年,全球所有地区的三元锂电池都将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这种技术路线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电池市场的复杂性。
中国市场:保持主导地位
中国是全球电池市场的核心驱动力与主导者,拥有强大的电池材料供应体系,例如,拥有全球67%的锂精炼能力。但存在电池产品供应过剩的风险。最近生产商降低了磷酸铁锂电池的价格以提升产品吸引力,但可能会加剧利润率压力。
麦肯锡认为,中国电池产业的规模效应和技术积累使其在全球市场上具备持续竞争力,即便在供应过剩的环境中,仍然可以通过成本优势和技术进步保持市场地位。作为全球电池产业的核心参与者,中国的技术路线选择、产能调整和价格策略将继续影响全球市场格局,而其他地区如何应对中国的竞争优势,将决定未来全球电池市场的最终格局。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