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当下,中国造车新势力的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曾经“蔚小理”三足鼎立的局面已被打破,如今理想汽车增速放缓,蔚来汽车因高额亏损和资产负债率担忧而处境堪忧,小鹏汽车则深陷售后打胶等负面事件的舆论漩涡。
在这场激烈竞争中,零跑汽车却凭借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和产品策略,实现了显著增长。8月21日,零跑汽车宣布累计交付突破90万辆,7月单月交付量首次超过5万台,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建银国际预测,零跑汽车第四季度月销量将达6万-7万辆,2025年全年销量预计可达57.4万辆。
零跑的强势崛起,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推向了"性价比"与"品牌力"的博弈前沿,但这一黑马也并非是全无短板。那么在销量狂飙的背后,零跑的崛起究竟是特定周期下的阶段性胜利,还是新能源市场价值逻辑重构的开始?今天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一话题!
销量狂飙的底层密码
零跑的爆发并非偶然,自2024年起,这家曾一度边缘化的新势力便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2025年上半年更是以绝对优势拿下新势力销冠,将理想、问界等强敌远远甩在身后。7月50129辆的交付数据不仅创下自身纪录,更使其成为今年以来唯一月销持续突破5万辆的新势力品牌,这份成绩单直接推动零跑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新势力企业。
目前来看,零跑汽车已经构建起完善的产品线,其中该品牌旗下共有T03、B10、B01、C01、C10、C11、C16等七款车型在售,价格区间覆盖7万-20万元市场。零跑C10和C11等核心产品表现特别出色。C10上市13个月全球交付量突破10万辆,单月最高交付量超过1.4万辆;C11则在2025年6月累计销量达到25万辆。
众所周知。零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配低价”的策略,以零跑C11为例,作为一款中型SUV,其起售价为15.58万元,却搭载了Leapmotor OS 4.0智能座舱系统、高通骁龙8295芯片以及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这个价位区间,只要认真比较,其他车企很难成为零跑的对手。而消费者 "它不嫌我穷,我也不嫌弃它" 的评价,更道出了其精准的市场定位。此外,零跑的另一销量支柱零跑T03起售价不到8万元,却拥有310公里的CLTC续航里程和丰富的安全配置,轻松成为不少家庭第二辆车的首选。
双轮驱动盈利增长
开篇中我们提到,零跑已实现半年度盈利,尽管3000万的利润在24.55亿营收面前确实不算多,但对比友商们依旧是遥遥领先!
深究零跑汽车能够实现盈利的原因不难发现,其关键在于该品牌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和独特的成本控制能力。首先,零跑显然是学到了理想汽车套娃造车的核心,即极高的技术复用率和零件共用率。据统计,零跑同系列不同车型的零部件复用率达到85%,这为其性价比策略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外,与一些选择整合外部成熟供应链方案的车企不同,零跑在电驱、电池、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投入资源进行自主研发,当前零跑已经实现占整车成本65%的核心零部件自研自造。一份数据显示,电驱总成、电池PACK、智能座舱均为自研自产,单台车研发成本较外包模式降低40%!这种模式在初期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更长的时间周期,但其长期优势在于成本控制与软硬件协同,零跑在起步时没选择走捷径,如今这一决策正在发挥它的价值。
与此同时,零跑的渠道策略同样体现了务实风格。与其他品牌在城市核心地段设立直营门店不同,零跑汽车选择将门店设在四环和五环外。浙江地区作为大本营,甚至在一些县城也开设了体验中心。并且,与其他品牌的直营门店大多起宣传作用不同,零跑要求每家直营门店也必须盈利,如果无法满足利润要求,过一段时间就会调整。这种极致效率的理念使得零跑销售网络快速扩张的同时保证单店效率。截至2025年6月30日,零跑销售服务网络覆盖286个城市,拥有806家销售门店及461家服务门店,单店店效同比提升超50%。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目前销量表现亮眼,但零跑汽车仍然面临多重挑战。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从“高端引领”向“大众普及”的转变,性价比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词。但消费者对于整车品质的质疑也从未消失。其中,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零跑汽车的投诉量达到3619条,这个数据仅次于理想汽车的3900条。
另一方面,没有任何一家品牌会永远守在较为平价的价格区间。如果想提高利润率和品牌价值,冲高几乎是品牌绕不开的路。目前,零跑已经开始了向上突破的布局。根据规划,零跑将在2026年二季度推出D平台全尺寸MPV(代号D21)及全尺寸SUV。这些车型将主攻20-30万元市场。从行业已验证的路径看,特斯拉、蔚来、理想等品牌均是先以高端产品锚定品牌调性,再下沉至主流市场推出走量车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发展逻辑。而零跑汽车想要“自下而上”突围,以现有的技术储备来看,恐怕难称坦途!
车叔总结
零跑用连续五个月的销量冠军证明了 "性价比" 路线的阶段性成功,但未来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性价比可以打开市场,但无法定义品牌高度,效率革命能够赢得当下,但技术突破才能穿越周期。对于这家正站在十字路口的新势力而言,接下来的核心命题,或许是如何在性价比与冲高之间找到那一微妙的平衡点。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