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19.5,68.3%,这两个数字是我们之前测试的理想 i8 在均速 92.1 km/h 下跑出的高速能耗和续航达成率。
乍一看这个成绩好像没什么,但如果我们拿小米 YU7 的成绩来参考一下,你就会发现理想 i8 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 要知道,理想 i8 可是一辆尺寸将近 5.1 米,还有着「9系」空间和 2.6 吨多车重的大家伙,结果却用更小容量的电池,做到了跟尺寸定位上都小一号车型相同的续航表现 ,这背后所付诸的努力,不言而喻。
虽然说对于纯电车型而言,没有人会嫌弃更长的续航。 但对于有着 3,100 多座超充站的理想而言,补能其实已经相对比较便利了,这时候还去追求超长续航,真的有必要吗? 以至于为了能耗和续航,在外观设计上招致一些挑战。
长续航解决的不仅仅是焦虑
想要知道为什么理想 i8 要追求超长续航,其实回顾一下理想品牌的发展路径,答案就非常清晰了。 因为理想从增程到纯电,这家车企的目的一直都很清晰,就是在不同的阶段通过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解决电车续航焦虑的痛点。
最早的理想 ONE,到后来的 L 系列是增程时代。采用这种技术路线,主要还是因为早期中国市场补能设施还不够便利,充电相对困难且体验很差。 再加之对于绝大多数未体验过纯电的消费者而言,彼时对于纯电有很多的担忧,尤其是续航。而大电池、油箱加增程器的组合,既能够享受纯电驱带来的丝滑舒适的动力响应,同时也不必为续航而焦虑,无疑更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但在进入纯电时代后,理想的策略有了一些变化,他们想通过超低能耗,从而实现更长的续航,再辅以理想完善的超充网络,来系统性地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对于纯电车型而言,超长续航解决的不单单是续航焦虑,而是有了更长的续航之后,可以让日常的用车更加从容和自由。
首先更长的续航意味着单次充电覆盖更远距离,减少中途补能次数,提升旅行品质,尤其是在节假日高速充电资源紧张的时候。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开的是一辆续航没那么长的车型,意味着同样里程,需要进服务区充电的次数就要更多,更频繁地去排队充电,车上一家人要跟你一起排队等,这种体验是非常糟糕的,纯电用户相信深有体会。
而如果续航足够长,就可以做到不充电,或者少充电。进不进去充电,在哪个服务区充电,就变成了一件自主可控的事情,这种被动和主动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还有就是临时有事要出门的场景,同样是剩下 50% 的电量,500 公里续航和 700 公里续航的车型,它们带给用户的安心感也是天差地别。相信这也是理想 i8 为什么要追求低能耗、长续航的原因。
为了续航做了哪些努力
那为此,理想在 i8 上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毕竟对于电车而言,想要做到低能耗并非是简单用一个低风阻造型,或者节能胎就可以达到的,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那可能有朋友会说这有什么复杂的,想要长续航,堆大电池不就行了。这其实是最简单粗暴的方法,但并非是最优的解决路径,因为一味地堆电池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最直接的莫过于重量的增加,而且这还会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因为电池更重了,车辆在底盘层面,例如悬架、刹车都要进行强化,这些也都会导致车变得更重。更高的车重,又会导致在加速和行驶的时候,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来加速和克服轮胎滚阻,车辆的能耗又会变得更高。 能耗高了续航又会受到影响,属于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所以只是一味地堆电池,并不能完全转化成更长的续航,边际效益比较低。
除了重量之外,堆电池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成本。更大的电池容量,势必会导致更高的成本,那车价自然会受到影响,竞争力降低。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中国市场,这肯定是不被接受的。 所以优秀的车企不会无脑的堆电池,而是通过技术创新来打破电车「重量 — 能耗 — 成本」的死亡螺旋,让增加的每一度电都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有效续航。
理想 i8 就是相当典型的例子,为了低能耗,从造型、三电、底盘、热管理,乃至整车轻量化等全维度地去解决这个问题。
对于纯电车型,降低能耗大家能想到的第一个就是造型,毕竟时速超过 110 km/h,有 80% 的功率是用来克服空气阻力的。风阻系数每降低 0.01,车辆的续航里程通常会增加约 5-8 公里,还是非常可观的。考虑到目前电池的成本,降低风阻的这个投入产出比还是很可观的。
不过像理想 i8 这样在外形上如此纯粹的去追求低风阻,在纯电 SUV 中还是非常少见。 决心下得彻底,也就造就了理想 i8 这个 SUV 中极低的风阻系数,只有 0.218。 但这个低风阻也不仅仅是造型带来的,还有底盘的功劳,理想 i8 的双腔空悬,在时速 100 km/h 往上,会自动降低 25 mm,来进一步降低高速行驶的风阻。
除了风阻,想要真正的做到低能耗,驱动和整车热管理的效率提升也很重要。 在三电技术上,理想 i8 采用了全域 800 V 高压架构和全栈自研的高效电驱。
800 V 的优势,相信大家都很了解了,毕竟所有车企在宣传自己的 800 V 时,都在强调它的一大优势就是低能耗。初中的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同样功率下,电压升高一倍,那电流则降低一倍。而焦耳定律「Q=I²Rt」又告诉我们,电流降低了,线束以及车上的电器设备由于自身电阻导致的热损耗也可以减少。
但 800 V 想要真正的发挥全部优势,还需要 SiC 这个黄金搭档。 相比更常见的 IGBT, SiC 的优势在于开关速度更快,能达到 IGBT 的 5-10 倍,这意味着 SiC 能够在更高的频率下工作,例如 50 kHz 以上,而 IGBT 通常限制在 20 kHz 以下,所以 SiC 开关损耗更少。 而理想 i8 搭载的是自研的 SiC 功率芯片,相比于市场常见的 SiC 芯片,采用了行业少见的六边形元胞结构,有着更低的内阻来降低自身的热损耗。
电驱层面,理想采用了成本更高的自研电驱润滑油,降低了油液黏度的同时,依然保证了更好的润滑效果和低温环境下的流动性,优化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表现。 再加上自研的控制软件,理想 i8 电驱效率做到了同级最高。
至于在热管理上,想必大家都听过特斯拉非常出名的八向阀,它通过不同区域的热量灵活调配,提高能量利用率,从而实现一个非常低的能耗。 其实理想 i8 上也是如此,通过搭载多源热泵和高度集成的热管理系统,同样也能达到非常好的热管理效果。 例如理想 i8 为了满足 5C 超充时的电芯升温和座舱的空调制冷需求,它可以高效地协同利用水冷系统和空调系统来进行冷却,就比如水冷不满足电池降温的需求时,可以调用空调的冷媒来进行降温,提升制冷能力。
尤其是在冬季这种对于电车不利的环境,理想 i8 这套热管理系统,依然可以保证很好的能耗和续航表现。根据理想提供的数据,理想 i8 相较没有热泵的车型,热管理能耗降低了 43%,-7℃ 下的 CLTC 续航能够提升 60 km。搭配上主动进气格栅、后电驱保温、高度集成模块、双层流空调箱等设计,有效减少低温下能量浪费。通过直接热泵 + 全车保温,理想 i8 能够实现热管理能耗的大幅降低,冬季续航增加约 76 公里。
当然,最后能跑多长,决定因素还是电池容量。但这里要说的不是理想 i8 这块电池有多少度,也不是 5C 充电有多快,而是它的「省电」能力。通过采用超导电高活性正极、低粘高导电解液等技术,将 i8 电芯的阻抗降低了 30-40%,功率能力相应提升 30-40% 以上。如果放到整车续航测试工况来看,这意味着放电过程内阻能量损失减少 1%, 整体续航可以增加 2%。
可以看到,理想对于 i8 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要做到同级最长的续航。 那为了这个目标,再去一点点地抠,不放过任何能够降低能耗的细节,从而让理想 i8 的用户们告别续航焦虑。
「车 + 桩」才是完美的体验
其实对于理想 i8 而言,解决续航焦虑的,靠的不光是超长的续航里程,还有它非常出色的 5C 充电能力,以及理想 3,100 多座且还在持续增加的超充站,这些组合在一起才使得理想 i8 能够真正的做到解决续航焦虑。
用过理想 5C 充电的车主应该都深有体会,理想应该是目前所有新能源品牌中,充电体验做得最好的。尤其是跟其它品牌对比之后,这种感受会更加明显。理想无论从路径规划、到降锁,还是最后的插枪,基本可以做到近乎无感。 当然,它体验最棒的还是充电速度,理想 i8 我们之前在理想 5C 测试过,30%-80% 只要 8 分钟,非常快。
但快只是理想这 3100 多座超充站的优势之一,另一个很大的优势其实是给用户们对于补能的确定性。你开车出门,无论是不是长途,只要沿途或者目的地有理想超充站,就不会去担忧充不充得上电的问题。
写在最后
其实在全方位地体验完理想 i8 之后,你就能体会到,这是一辆遵从「第一性原理」所打造的产品。 为了追求超低能耗,通过同级最长的纯电续航,来解决续航焦虑。以「用户需求」为原点进行的系统性工程创新,在造型、三电、充电等方面追求非常极致的体验。并且通过「车 + 桩」的生态布局,提供了目前市场上最具安全感、最便捷的纯电解决方案之一。
当行业竞争从配置内卷走向体验竞争时,在纯电大 6 座这个领域,理想 i8 倒是展现出了另一种解题思路。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