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威马汽车在沉寂近两年后,于近日发布了《致供应商白皮书》,宣布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已接管威马汽车,并计划在2025年9月于温州基地恢复EX5和E5车型的量产,同时还公布了供应商欠款清偿计划。当年造车新势力里的明星选手,如今背着200多亿的债,顶着满身负面新闻,硬着头皮要再拼一把。
回望威马汽车的往昔,它曾经也是造车新势力中的一员猛将,有着辉煌的过去。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创始人沈晖曾在吉利、沃尔沃等车企担任高管,强大的背景让威马汽车在成立之初备受瞩目。彼时的威马意气风发,重金押注自建工厂,先后在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建立了两座生产基地。
2018年3月,首批威马EX5量产车在温州完成试装下线;同年,威马汽车以全年交付量排名行业第二的成绩,仅次于蔚来;2019年,其销量一度比肩甚至超越蔚小理,旗下EX5车型更是斩获当年新势力单车交付冠军;即便到了2020年,其累计销量在造车新势力中仍排名第四。那时候的威马,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好景不长。从2021年起,威马汽车仿佛被施了魔咒,陷入了难以挣脱的困境。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产品定位模糊与质量问题频发,让威马汽车承受着巨大压力,交付量严重下滑。与此同时,高额的研发与生产成本如同一个无底洞,持续消耗着威马汽车的资金,经营压力与日俱增。数据显示,2019-2021三年间,威马汽车净亏损高达约136.32亿元。到了2022年下半年,工厂停产、降薪裁员、拖欠账款等负面消息接踵而至。2023年,威马汽车彻底停摆,背负着超过203亿元的巨额债务,曾经那个风光无限的威马汽车,就这样在一夜之间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
而今,威马带着一份雄心勃勃的“复活计划”重新归来。根据白皮书披露,新威马制定了2025-2030年“三步走”的发展蓝图:复兴阶段(2025-2026年),除9月复产EX5、E5并力争年产销2万台外,还将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6年目标产量10万台;发展阶段(2027-2028年),目标年销25-40万台,量产高阶辅助驾驶车型并启动IPO筹备;冲刺阶段(2029-2030年),目标年产100万台、营收1200亿元。产品规划方面,未来5年将推出10款以上覆盖A00级至C级的全新车型。翔飞承诺初期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等,并组建了由78名翔飞员工和55名前威马员工组成的143人专业团队,计划进一步扩充至400人核心团队,甚至宣称要招聘超400人支持生产扩展。
这场壮观的复出大戏,真的能如愿以偿吗?首先,品牌重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之前的各种负面新闻,已经让消费者对威马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品牌的口碑一旦崩塌,想要重建简直比登天还难。更何况,接盘的深圳翔飞本身也疑点重重。这家2023年9月才注册成立的公司,注册资本仅1亿元,其法定代表人不仅是宝能汽车子公司的实控人,关联方还持有宝能系企业股权。而宝能汽车早已陷入困局,8月13日,该集团新增3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合计8.1亿余元。天眼查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现存70条被执行人信息,被执行总金额超500亿元,并有多条限制消费令、失信被执行人及终本案件信息。
让一家自身难保的企业来拯救威马,无异于让一个泥菩萨过江去救另一个落水者。更重要的是,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传统车企加速转型,科技巨头跨界入场,新势力品牌层出不穷,行业洗牌正在加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背着200多亿债务包袱的威马,不仅要解决老车主的历史遗留问题,还要在各个方面与强劲的竞争对手正面交锋,这场豪赌的前景,着实令人捏一把汗,留给威马的时间和机会,真的还多吗?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