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星耀6怎么看起来跟星耀8这么不一样?连出爆款的吉利设计团队开始“放飞自我”了?还是他们拔掉了一枚汽车设计的思想钢印?
吉利设计应该怎么看?
好不好看是主观的,但持续爆款是客观的。
吉利在几乎每个市场都来势汹汹,势如破竹。
蒙是蒙不中的。背后一定有一些成熟的方法论。吉利设计有一个非常底层的理念——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简单说,中国主流大众审美,从来不是个体的审美,而是一个家庭甚至这个人所有社交关系审美的集合。
做一台车不只是让消费者满意,而是让他背后的那张关系网也满意。
星耀6,命中一个未被设计策略人员重视的人群
用户接受创新产品是分阶段的,早期小众用户、早期大众用户、晚期大众用户、不接受的用户。
在不同阶段的用户能够接受的体验有明显的差别。
不同阶段用户背后的关系网决定的审美最大公约数会不同。
2025年慕尼黑IAA车展上从全面激进EQ风格突然跳转到GLC经典未来主义,背后是奔驰在市场剧变期找不准自己电动车的主体目标人群,于是风格左右飘忽。
吉利银河品牌在2023年初诞生时领先其他品牌推动主流大众市场产品进入电气化审美,它抓住早期大众人群的审美红利市场。
而2025年电动车渗透率超过50%之后,晚期大众用户究竟是怎样一种产品体验和审美?
产品体验而言:燃油的优点和电动的优点全都要。
产品的设计形象需要让用户理解,这不是革命型产品,这是兼得型产品。
星耀6采取了电动智能美学与机械精密美学平衡的策略。它这种设计策略的用户覆盖面比较大,对纯电用户、纯燃油用户都会产生影响。
目前市场上,太少有对新能源晚期大众主流用户(市场渗透率从50%-70%阶段)进行针对性设计研究。
格栅,是不是一种思想钢印?
直白说,形式服务于功能,工必有意。
那么星耀6,你一个电混车型为什么会搞这么大一个格栅?你好像不需要呀!
事实上国内设计界一直有一种暗流,大家认为特斯拉所开创的“无脸化”的风格并不应该成为中国设计的唯一路径。
星耀6这种强调“脸面设计”的车对无脸风潮事实性反击。在这杆大旗背后,估计会有更多品牌和车型跟随。
事实上,无论电动车、混动车还是燃油车都需要进气。
进气都需要有通风口,有的设计流派把它彰显起来,有的把它隐藏起来,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左边是大众新甲壳虫,它是发动机前置的燃油车,它的格栅偏隐藏式。它设计的出发点是向老的大众甲壳虫致敬,而老甲壳虫是发动机后置设计,它并不需要前进气格栅。
宝马700(左)和宝马i3(右)哪台是电动车?有双肾格栅的是电动,口罩脸的宝马700是燃油车……
我问过宝马设计负责人Adrian van Hooydonk你怎么看i3格栅的意义。他说宝马团队犹豫过一下,但很快的共识是设计不能僵化,i3需要别人认出这是有着宝马饱满情绪的车!而且宝马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做。
乔治亚罗设计的宝马M1和马萨罗甘迪尼设计的兰博基尼康塔仕都是中后置引擎。
宝马基于自己的文化传统让前脸看起来有进气格栅,而康塔仕则是进气口非常清晰地布置在后轮顶上。
反过来兰博基尼的发动机前置超跑Jarama似乎在隐藏前部的进气格栅。
设计师不要僵化。电动车不一定非要是无脸的。无脸车在新能源车晚期主流大众人群未必受欢迎。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设计全球负责人陈政在星耀6发布期间做了重要的总结——“格栅从未过时,它只是在等待,一个重新被赋予意义的时代!”
脸,情绪审美的反击
特斯拉引领的设计进化方向非常科技感,但缺乏情绪感表达,缺乏性张力。
降低情绪,会导致产品的工具感或者玩具感上升。
所以问题不是格栅应不应该保留,而是要表达情绪。吉利系的产品(银河、中国星)无论有没有格栅,情绪表达是非常稳定和准确的。
银河星耀6的出现代表着机械审美的情绪价值要反击。
但是,只有格栅那么简单吗?
中国人看汽车与西方人看汽车有着巨大不同。我以前会很困惑为什么《赛车总动员》里车的眼睛在车窗上而不是车灯本身?
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眯眯眼车灯的车越来越多,不少消费者都有不满。
灯与格栅的组合可以创造出各种细腻的表情。擅长玩表情包的中国消费者比老外更容易理解微表情之间的差别。
三国卡牌中虎痴许褚和美髯公关羽,大家能看出什么差别?
许褚是纯粹的暴力机器,而关羽威严中包含着仁义。
从结构上而言,许褚的脸构成两组锐角,200%肃杀感。关羽的眉毛结构形成压迫感,但眼神平视存在某种温和。
像Aygo这种车就是二次元的许褚。又凶又蠢又萌,这也是一种特色。
星耀6的气质比较像关羽。
杀气中有儒雅一面。
星耀6的肌肉形态与前脸是配合的。无论许褚、典韦还是张飞,我们能想象到他们的肌肉轮廓。关羽的民间形象其实并不是肌肉感的,相反它是光滑、飘逸、流动感的。
美髯和飘洒的绿袍对比斯巴达300勇士队标准形象,两者的差别就是东西方对于顶级力量审美的不同。
星耀8、星耀6 两种前脸是矛盾的吗?
我们先看下面这组车。
科迈罗Z/28,一种气质的两种表达——机械力量感与智能力量感。
它们是美国肌肉车无疑,但是仅仅通过对车灯与格栅的处理,一种像传统Muscle Car,一种像未来战警电影中的载具。
纠结格栅是自套枷锁,自我束缚。
星耀8和星耀6自洽的气质是什么?
审美最大公约数在前脸气质上也是有要求的。
坦率说汽车设计进入到一种乱纪元,Angry Face满天飞,始作俑者是日系车。
我曾经是天津一汽威姿(5门版Yaris)车主。难以想象2015年Yaris变成这种形态。
为了不同而不同,是日系车长达10年的设计策略。这策略其实是有效的。
日本是对怪形象接受度极高的国家。比如我看日本的《百鬼夜行》着实被震惊到了。
同样是怪力乱神,中国的《山海经》的画风是这种。
在日系乱纪元之后,中国市场在向低情绪价值产品摇摆几年之后开始回归中正风。
有正气、有杀气。两者合一,是最高境界。
关羽(夜读春秋)、苏轼(千骑卷平冈)、李白(十步杀一人)他们所代表的形象是中国人喜欢的。
星耀8和星耀6所追逐的汽车大概就是这种兼具的感受。
吉利设计最近几年一直谈中国设计范式,谈很中华,不传统。
究竟是什么呢?
把星耀8和星耀6放在一起,或许是一种很好的解释。它不是具体的某个符号,它是一种恰恰好(刚柔并备)的感觉。
吉利设计的最新探索
吉利银河星耀6的出现,是吉利对中国汽车设计的一次重要探索。
它在电动与机械美学间寻找平衡,用有“脸”的情绪表达反击“无脸化”风潮。这是一种对中国消费者“审美最大公约数”的精准解读,也带来了“全世界都读得懂的中国审美”。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