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最近举办的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大概是近年海外车展里最热闹的一次。崭新的奔驰纯电GLC、基于Neue Klasse平台的宝马iX3,以及奥迪的前瞻概念车集中亮相,被视为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领域的一次“反击战”。
然而,这几款新品的背后,仍能看到一些老问题。即便地球的另一端,金发碧眼的老外们都沉浸在“本土品牌”发布新平台新架构新电动车的喜悦中,但是在见惯了大风大浪的中国市场,仍未见这些传统豪华苦心经营的新一代电动车型,挣取了太多“碰头彩”。
相对于中国市场几十上百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来说,那些传统豪华的得意之作算得上十足经验吗?想必只要身处中国汽车市场的人,心里都有答案。
奔驰走上宝马老路?
“奔驰把其全新电动车打造成‘行走的灯光秀’的真正原因,为的就是更能吸引中国消费者”。
一家外国媒体,这样评价了纯电GLC的发光前格栅。不过,从国内社交媒体的反应上来看,中国消费者可“不背这个锅”。
这款车的命名方式,已经透露出奔驰的策略转向。在中国市场,它被直接命名为“纯电GLC SUV”,与纯电CLA一样,正式告别了曾经的EQ序列。其含义一半是与EQ时代切割,另一半是借GLC的燃油口碑为电动版本引流。造型与气质向燃油时代“致敬”,也是同一逻辑的体现。
而这种回归策略,似乎是针对此前战略上过于激进的一种调整。前段时间,奔驰设计总监在接受采访时反思了EQS的市场定位,坦言这款旗舰纯电轿车“或许早来十年”,并指出如果当初将其设定为“未来派的CLS或S级Coupé”,市场反应可能截然不同。
然而,问题在于更贴近燃油车并非代表结果就一定更好。宝马便提供了一个可供奔驰参考的样本。
i3、i7、iX3等在命名、设计与平台上与燃油产品序列高度接近,但在激烈竞争中,i3终端价格被迫大幅下探,既没有建立起电动车的独立价值,也反噬了3系在用户心中的价值锚点。因此,奔驰将GLC燃油与纯电捆绑在同一序列中,是一次有收益也有风险的押注,若电动版未能站稳,整块“GLC金字招牌”的价值都会被稀释。
从参数看,纯电GLC的提升的确不小。800V高压架构、超700公里续航、39.1英寸一体化大屏以及全新MB.OS电子电气架构,把配置拉到了主流水准。不过还是那句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果将这些参数与中国顶流电动车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中外品牌仍存在差距。
从车机是否流畅、生态是否丰富,到其驾驶辅助功能是否足够领先,都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软实力无法同步补齐,借燃油名气引流的“近路”很可能再次演变为价格妥协的“弯路”。
宝马的“新世代”:操控仍是底牌
面对电动化的加速度,宝马选择用“新世代”(Neue Klasse)重构技术底座。车展亮相的新一代iX3,几乎把这套体系一次性摆上台面。四个“中枢计算单元”驱动的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强调驾驶者的新一代iDrive座舱、第六代eDrive电驱系统,以及与概念车一脉相承的设计取向。
“新世代”在技术和美学上都试图重建一套更纯粹的电动车逻辑。
这些新技术最终都指向宝马的传统强项——驾控。四个“大脑”中,宝马将“驾控超级大脑”(Heart of Joy)单列为独立中枢,把动力传动、制动、充电与能量回收、转向等等核心子功能集成到同一决策链路,信息处理效率较以往提升数倍。
更关键的是,它让能量回收与液压制动的衔接几近无感,能够在绝大多数日常场景下主要依靠回收制动力完成减速与停车。同时,新一代iDrive的出发点也是“以驾驶者为中心”,将座舱重心回归到人与驾驶本身。
有外媒甚至为这款车给出了“最像燃油车、又优于燃油车的电动车”这种高度评价。
然而仍然把话题拉到中国市场,“像燃油车”对于一款电动车来说真的那么重要吗?宝马此前的i3、iX3等电动车型同样拥有出色的驾控体验。反观理想等品牌,从诞生之初其操控性能就被专业人士所诟病。但销量早已证明了许多问题。
大多数消费者与职业汽车媒体人的感知门槛并不一致,特别是对于年轻用户而言,在缺乏驾驶经验的前提下,对驾控感受的优劣感知可能并不明显。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汽车正朝着智能驾驶和移动空间的方向演进,驾控体验的权重,正在被不断稀释。
“新世代”平台无疑为宝马提供了更强大的技术底座,展现了老牌车企深厚的工程底蕴。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去打造一个属于“新时代”的产品,甚至在更长远的未来,当车辆真正进化为一个智能移动空间后,宝马必须给出答案——如何让“新世代”的优势,在“新时代”也有所发挥。
奥迪的“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能改变轴距、灵活调整车身长度的车;能隐藏方向盘与踏板、让用户在自动化与驾控之间自由切换的车;能在SUV与皮卡两种形态间切换的车——这些颇具未来感的设定,并非来自特斯拉或某家初创公司,而是近年来奥迪一连串概念车描绘的愿景。
今年慕尼黑车展上,奥迪又以Concept C纯电跑车延续了这种叙事,试图用新的造型语言与技术,再次点燃对于高端化、个性化电动车的想象力。
然而,当目光回归到量产车,落差依旧存在。A6 e-tron、Q6 e-tron等量产产品在设计上仍偏“稳妥”、保持典型奥迪风格;功能层面虽因PPE平台的出现,实现了更快的补能、更长的续航和更成熟的电子电气架构,但那些在Sphere系列里出现的那些更具个性、独特感的设定,并未转化为量产产品。
问题的关键,不仅是技术难度,更在于奥迪对于开创全新品类的保守与迟疑。以activesphere概念车为例,其可将后备厢变为开放式货斗的“可变车身”设计,在技术上早已被特斯拉Cybertruck和长安启源E07等车型实现并量产。
就是这样一家在全球战略上略显保守的巨头,在中国做出了一个激进的决定。上汽奥迪推出中国专属的E5 Sportback,并首次在外观与标识层面与“四环”松绑。
这款新车面临的争议不小。有观点认为,失去“四环”会削弱这款产品的溢价能力,从而失去竞争力。回到市场本身来看,过去带着“四环”的奥迪电动车也没能热卖,而无品牌基础的新势力们却照样成了规模。
因此,E5 Sportback的成败,更取决于它本身的实力。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四环”并非坏事,它意味着奥迪不打算在华继续“吃老本”,而是给出更高的自由度,从设计、配置再到价格体系,它都不被此前的产品序列所束缚。
这种“不破不立”的态度,是奥迪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一次重要探索。对于奥迪来说,如果能将这种思路延展到更多全球项目,或许也能让奥迪在概念中体现的出色价值,更快转化到用户能真实感知到的量产车上。
写在最后:
无论是奔驰向燃油时代的“致敬”,宝马对“纯粹驾控”的执着,还是奥迪在愿景与现实间的徘徊,其背后都指向了共同的症结。
在巨大的成功惯性下,它们都未能彻底摆脱昔日光环的引力,试图将燃油车时代的优势体系原封不动地移植到电动化时代。这的确是最稳妥的路线,但事实证明也是一条最难跑通的路。
客观来说,凭借BBA深厚的工程底蕴与雄厚资本,要在产品力上追上新势力并无困难。但真正的转型,远不止于补齐技术短板,更需要一场从顶层战略到底层思维的彻底革新,尤其是对中国市场和中国竞争对手的充分研究。
没有办法,世界第一大电动车消费市场、世界第一大电动车企,世界电动车技术创新中心,都在中国。
因此,慕尼黑车展上的BBA,更像是在追赶道路上交出了一份阶段性答卷,而非吹响全面反击的号角。要真正赢得新时代的入场券,它们需要改变的,显然比想象中更多。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