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 年慕尼黑车展,包括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在内,中国有116家企业参加!慕尼黑车展最显著的特征,是电动化的全面普及与新竞争格局的形成。已超越单纯的新车展览会范畴,展现出全球汽车行业面临重大转型的复杂性。尽管电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战略却反映出各自的现实困境,进而塑造出全新的竞争态势。
简言之,中国企业的优势可总结为四点:完善的供应链与强大的生态系统、价格竞争力与产品多样性的提升、技术创新与支持快速充电的高性能电动车、攻击性的市场营销策略。相比之下,西方及欧洲汽车行业的策略则聚焦于:通过保持设计独特性追求高端化、强化小型普及型电动车布局、提升软件与集成计算能力、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寻求合作机会。
尽管人们常说 “中国企业崛起迅速”,但事实上,2020 年前后市场局势就已开始逆转,而本次车展正是这一趋势的集中体现。超过 116 家中国企业参展,展现出压倒性的存在感。其中,在主展馆 “慕尼黑会展中心” 设立展位的比亚迪(BYD),更是公布了具体规划:到 2026 年将欧洲销售网络扩展至 2000 个,并在匈牙利和土耳其建设本土生产工厂。这一举措彰显了比亚迪跨越欧盟 27% 关税壁垒、在欧洲市场实现 “本土生产 + 本土销售” 的强烈决心。
值得关注的是,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CAAM)在本次车展期间举办的 “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 上,正式宣布将加强两国合作,强调德国工程技术与中国创新能力的协同效应。这一表态实则承认了 “若无中国的技术与资本,电动化转型将举步维艰” 的现实。但与此同时,欧盟通过对中国产电动车展开市场调查并征收关税,明确表达了保护本土产业的态度 —— 欧洲正以一种 “合作与警惕并存” 的复杂姿态应对中国企业。
【行业转型新动向:从 “全技术路线” 到 “差异化路线”?】
2025 年法兰克福车展还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汽车行业正从内燃机时代向 “多动力总成时代” 转型。当然,丰田、宝马等企业早已坚持多动力总成战略。尽管电动车已成为主流,但混合动力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与内燃机车型仍将长期共存,并各自承担相应市场角色。不过,这一趋势也引发了环保组织更强烈的反对。
中国企业:从 “低价出口” 到 “掌控核心技术”
在本次车展上,参展的中国整车企业达 14 家,欧洲整车企业仅 10 家。中国企业通过集中发布新车与技术,采取了直接触达欧洲消费者的策略。
比亚迪:作为全球最大电动车企业,比亚迪站在开拓欧洲市场的前沿,其匈牙利、土耳其工厂建设计划及欧洲销售网络扩张规划,吸引了最多关注;
小鹏汽车:凭借飞行汽车技术,持续巩固在欧洲市场的地位;
零跑汽车:公布了针对欧洲市场的具体发展路线图;
蔚来汽车:通过展示换电系统等差异化技术,主攻高端电动车市场;
上汽集团:借助名爵(MG)等品牌,已在欧洲市场建立较高知名度;
长城汽车:通过哈弗等多个品牌加强欧洲市场布局;
吉利汽车集团:旗下拥有沃尔沃、极星、smart 等品牌,正通过自有品牌扩大在欧洲的影响力;
东风汽车:与标致、雪铁龙等品牌合作,探索欧洲市场进入路径;
奇瑞汽车:宣布通过欧萌达(Omoda)等新品牌进军欧洲。
中国企业的存在感不仅体现在整车领域,零部件及技术企业同样表现突出 —— 约 100 家中国参展企业来自零部件与技术领域,且主要集中在电池、软件、自动驾驶、车载娱乐等电动车及智能汽车的核心技术领域。
例如,宁德时代(CATL)与比亚迪展示了领先的电池技术;自动驾驶与软件领域,商汤科技、地平线等软件及 AI 解决方案企业参展,并与英伟达、高通等全球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此外,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车载摄像头等自动驾驶传感器相关的多家零部件企业也悉数亮相。
从表面上看,中国通过本次车展传递出一个信号:其已超越 “低价电动车出口国” 的定位,展现出掌控未来出行市场核心技术与供应链的雄心。
【重塑市场格局:强势的中国与挣扎的西方】
欧洲的内部矛盾:车企与环保组织的 “规则之争”
若具体梳理 2025 年慕尼黑车展传递的关键信息,德国总理朔尔茨(Merz)的演讲尤为重要。他在演讲中分析了德国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强调 “德国必须主导电动化转型”。朔尔茨反复强调汽车工业在德国经济中的比重与重要性,同时指出,由于亚洲车企的快速崛起与全球贸易壁垒加剧,德国整车企业的竞争环境正愈发严峻。他进一步表示,德国不应被动适应汽车行业的变化,而应成为 “引领变化的国家”,并强调此次转型将为德国整体工业带来重大机遇。
同时,朔尔茨提到 “过度监管是削弱产业竞争力的严重风险因素”,并强调 “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他还透露,计划在未来 4-6 周内召集德国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等行业相关者举行 “汽车工业峰会”,共同讨论核心议题。
在全球汽车产业霸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朔尔茨的演讲被认为同时传递了德国 “成为电动化时代引领者” 的政治意愿与产业战略,也直接反映出西方企业的危机感。
此外,围绕欧盟 “2035 年起禁止销售内燃机车型” 的政策,欧洲车企与环保组织的激烈争论在本次车展期间进一步升级。车企以 “中国电动车攻势猛烈”“生产成本高企” 为由,要求放宽监管;而欧洲电动车市场正处于低迷状态,叠加美国关税上调与中国电动车冲击,处境艰难 —— 尤其是中国车企在价格竞争力上远超欧洲企业,这让车企更加强烈地主张 “欧盟严苛的 CO₂排放法规不切实际”。
梅赛德斯 - 奔驰 CEO 奥拉・卡莱尼乌斯直言:“我们需要正视现实,否则将全速撞向墙壁。” 他呼吁废除或放宽欧盟的 CO₂排放计划,并主张应允许混合动力、氢能等多元化技术路线。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希尔迪加德・穆勒也表示:“必须克服过度监管,确保灵活性与技术开放性。”
相反,欧洲运输与环境组织(T&E)等环保团体则强烈反对放宽监管,认为欧盟的严苛法规恰恰推动了欧洲电动化转型,有助于提升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沃尔沃、极星、三星、LG 新能源等 150 家企业还联合向欧盟委员会主席致信,呼吁 “不要推迟或削弱 2035 年目标”,并警告称 “放宽监管将损害产业竞争力,增加不确定性”。沃尔沃 CEO 哈坎・萨缪尔森(Håkan Samuelsson)预测,汽车行业的快速电动化将导致部分西方汽车品牌倒闭,他强调 “电动化转型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无法适应这一变化的品牌终将被淘汰”。
萨缪尔森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对电动化的强力推进正给西方车企带来巨大压力:“正如福特、通用、丰田、大众曾是过去的主导者,新时代将出现 2-3 家极具实力的中国品牌,这将为现有品牌创造更严峻的竞争环境。”
不过,雷诺、特斯拉等部分车企则主张 “应保留 2035 年禁售令”,行业内部意见分歧明显。
全球市场的复杂博弈
欧洲企业不仅要应对内部分歧,还需同时对抗中国的 “产能攻势” 与美国的 “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中国正凭借强大的资本与技术实力主导电动化转型,重塑市场格局;欧洲则在 “与中国合作” 和 “对中国警惕” 之间摇摆;美国因政策不确定性正经历市场增长阵痛。在这场混乱中,韩国企业正通过 “市场定制化战略” 与 “技术创新”,在新竞争格局中寻找机遇。
这一切的核心仍是 “市场”—— 竞争终究在市场中展开。正视现实、寻找替代方案,才是当下的首要任务。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