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导语:2025年9月,特斯拉因隐藏式门把手安全隐患被美国监管部门调查。近日,国内一则“门把手新国标即将出台,禁止全隐藏式设计”的消息在汽车圈引发热议。这意味着不仅是特斯拉一家车企的隐藏式门把手存在问题,更是引发全球新能源行业对该设计的安全反思。这场由特斯拉引起的“过度设计”,终于要喊停了吗?】
撰文|蔡家伦、编辑|禾 子
汽车创新的终极目标,究竟是科技的炫技,还是为人们服务的实用?
这场由特斯拉隐藏式门把手安全调查所引发的风波,早已超越单一零部件争议,触及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于创新与实用的权衡。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制修订,已形成征求意见稿。针对汽车门把手的新国家标准预计于2025年内正式发布,其中明确禁止使用全隐藏式门把手,并强制要求所有车型必须配备机械冗余开门装置。
“反人类”设计的隐藏式门把手,可能要说再见了。
隐藏式门把手的“反人类”设计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特斯拉Model Y的调查揭开了隐藏式门把手安全争议的序幕。调查文件显示,在9起上报事故中,由于电子门把手在低压电池供电不足时完全失效,导致儿童被困车内,甚至出现车主被迫破窗救人的极端案例。尽管特斯拉车内配备了手动开门装置,但其隐蔽的设计使儿童甚至部分成人难以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操作,暴露了过度依赖电控系统的致命缺陷。
近日,特斯拉设计总监Franz von Holzhausen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特斯拉正在重新设计其饱受安全争议的车门把手系统。新设计旨在让乘客在"紧急情况下"更直观地操作车门。这一改进回应了监管部门对特斯拉车门安全性的关切。
其实,早在调查之前,已有许多用户以及研究学者对于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提出建议。此前,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指出,隐藏式门把手的控制逻辑复杂,部分车型车内隐藏式门把手未与机械锁止结构联动,导致事故后操作困难。也有媒体报道称,消防部门实测表明,隐藏式车门的破拆时间长达22分钟,远超传统车门。此外,有研究表明,在-40℃的低温环境下,门把手电机可能因润滑油凝固或电阻增大而失效,可见隐藏式门把手在极寒地区中也容易出现问题。
隐藏式门把手仅是新能源汽车“形式大于功能”设计趋势的冰山一角。例如,特斯拉Model X推广的异形方向盘也被认为存在安全隐患。另一项备受争议的设计是全景天幕,虽然车企宣传其能隔绝99%紫外线,但夏季车内温度仍会飙升,实际隔热效果远逊于带遮阳帘的传统天窗。此外,取消空调、音量等常用功能实体按键的做法,迫使驾驶员通过中控屏进行多步操作,显著分散注意力,埋下安全隐患。即使抛开隐藏式门把手安全隐患不谈,此类“反人类”设计的操作复杂性与故障率也是痛点,其维修成本远比传统门把手更高,电动结构年均故障率亦远高于机械结构。这些设计看似追求科技感与美学,实则忽略了用户安全与实用性的核心需求。
新势力创新设计“双刃剑”
特斯拉等新势力车企为汽车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些安全隐患。它们如同鲶鱼般强力推动了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进程,不仅加速了传统车企的转型步伐,更以先进的用户思维重新定义了人车交互体验,例如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新车智能座舱标配率已高达90%。然而,其消极影响亦不容忽视。对差异化和科技感的过度追求,导致部分设计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隐藏式门把手等争议性配置的泛滥便是例证。也有部分车企为赶进度大幅压缩测试周期,最终由消费者承担故障风险。
面对行业乱象,全球监管部门正积极出手引导规范。在中国,工信部已于2025年5月公开征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意见,旨在填补监管空白。更为系统性的举措是,工信部于2025年9月对《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划定了清晰的安全基线,明确要求企业不得虚假夸大系统能力或进行引人误解的宣传,直击过度营销的痛点,这将深刻改变行业竞争逻辑,从比拼功能炫酷转向确保安全合规。
点评
汽车设计的本质终究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为配置表上的参数,创新若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便是本末倒置。隐藏式门把手对风阻系数的优化对续航提升微乎其微,却引入了不必要的风险,真正的进步应将电子与机械释放整合为一键操作,兼顾直观性与冗余安全。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