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以 2024 年数据为基准:宝马集团销量为 245.0804 万辆,同比下降 4%;梅赛德斯 - 奔驰集团销量 240 万辆,同比下降 3%;奥迪销量 167.1218 万辆,同比下降 11.8%。奥迪在 2023 年达到 190.1218 万辆的峰值后,于去年出现下滑。这一趋势与宝马、梅赛德斯 - 奔驰并无不同。尽管相较于量产品牌,奥迪的销量下滑稍晚,但中国市场的影响依然显著。
三强在中国市场均表现不佳:宝马销量 71.4500 万辆,同比下降 13.4%;梅赛德斯 - 奔驰销量 68.3600 万辆,同比下降 7%;奥迪销量 64.9434 万辆,同比下降 11%。从整体销量来看,奥迪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与另外两强并无明显差距。
在纯电动车领域,宝马销量 42.6594 万辆,同比增长 13.5%,超过梅赛德斯 - 奔驰与奥迪的销量之和;梅赛德斯 - 奔驰纯电动车销量 18.5100 万辆,同比下降 23%;奥迪纯电动车销量 16.4000 万辆,同比下降 8%。
尽管销量数据如此,但这三强的品牌影响力依然强劲,与在销量上领先的中国车企形成鲜明区分。它们面向未来的战略也十分清晰。当然,目前三强均已调整了产品组合战略。在燃油车与电动车共存、成本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它们仍在彰显作为豪华品牌的市场存在感。
德国豪华三强近期动向:双轨战略
市场变化迅速,政策导向也不断调整。首先,本质上三大品牌的共同点在于均在大力推进新车战略。
宝马凭借双轨战略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在电动车市场增长放缓的外部环境下,并行开发燃油车与电动车的双轨战略成效显著。目前,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领域,宝马均领先于竞争品牌。今年 10 月将在匈牙利工厂投产的、基于下一代电动车平台 “Neue Klasse”的 iX3 车型备受关注。匈牙利工厂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运营,并且应用了数字孪生技术,以最大限度提升效率与生产力,堪称 “未来工厂” 的典范。
梅赛德斯 - 奔驰则调整了以 “2039 愿景”(Ambition 2039)为口号的品牌电动化转型目标,转向灵活生产燃油车与电动车的战略。其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 MB.OS 首次全面应用于新款 CLA 车型,公司正集中精力推进软件自主化。此外,奔驰通过整合电动车与燃油车的生产平台,降低复杂性并削减成本;同时,为适应电动车转型放缓的趋势,奔驰还在与宝马探讨燃油发动机等零部件供应链的合作,以维持其在燃油车技术领域的传统优势。在软件领域,奔驰也与大众、宝马共同参与了 S-CORE 项目。
奥迪在软件研发与电动化方面,主要聚焦于大众集团内部的战略。近期,通过大力推出新车,奥迪在韩国等部分地区成功实现销量回升,释放出积极信号。依托与保时捷联合开发的豪华电动车平台 PPE(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奥迪推出了 Q6 e-tron 等核心电动车车型,全力开拓豪华电动车市场。
奥迪计划与大众集团旗下其他品牌共同应用集团软件子公司 Cariad 开发的四大技术栈(驾驶、体验、云服务、动力)。此外,为应对特朗普政府时期出台的关税政策,奥迪还在推进美国本土生产计划,以灵活适应市场变化。
奥迪销量回升的动力:大规模新车战略
奥迪曾提出明确目标:以 2050 年实现碳中和为方向,2026 年起仅推出电动车,并在 2033 年前停止燃油车生产。尽管多数车企都提出过类似目标,但奥迪当时的推进速度相对更快。不过,这一目标目前已被推迟。
自 2019 年起,奥迪便依据 “零排放使命”(Mission Zero)环保项目,推进生产与物流环节的污染物减排。该项目的目标是到 2025 年,使奥迪所有生产基地实现碳中和。目前,比利时布鲁塞尔工厂、匈牙利杰尔工厂以及德国内卡苏姆工厂已达成碳中和目标。其中,布鲁塞尔工厂自 2018 年起便开始转向绿色电力,并采用可再生能源供应热能。
2022 年 11 月,奥迪扩建了中国研发中心,并搬迁至 “奥迪中国大厦”,正式公布了重视中国市场的战略。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 “在中国,为中国”(in China, for China)的理念,更顺应了当前汽车行业 “在中国,为全球”(in China, for Global)的趋势 —— 事实上,奥迪早已将口号从 “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升级为 “中国创造”(Created in China)。
与大多数全球车企一样,要实现上述具体目标,扩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至关重要。为推进电动化路线图,奥迪与中国合作伙伴一汽集团共同成立了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并基于与保时捷联合开发的 PPE 豪华电动平台,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电动车。
奥迪大胆舍弃四环车标,为独立的电动车子品牌采用大写字母 “AUDI” 标识,这一突破性变化正是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偏好。除一汽外,奥迪还与上汽合作,联合研发最适合中国市场的智能网联电动车,同时追求本土化与技术自主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中国复杂的城市交通环境,奥迪正在研发搭载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的 L2++ 级智能驾驶功能;为推进自动驾驶技术合作,奥迪还与华为展开了合作。
此外,奥迪正在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建设基于 PPE 平台的合资工厂,以提升本地化生产能力。
奥迪动力系统战略的核心是:以电动化为核心,但为灵活适应市场情况,并行发展多种技术。针对电动车转型速度慢于预期的地区或客户群体,奥迪持续研发高效燃油车型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作为兼具燃油车驾驶便利性与电动车环保性的 “过渡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 Q5 等主力 SUV 产品线中,该技术的应用还将进一步加强。
以 SUV 与电动车为核心,扩大产品线
在电动车领域,奥迪采取 “多平台战略”:不依赖单一平台,而是根据不同车型的特性,灵活运用多个电动车专用平台。具体而言:MEB 平台用于 Q4 e-tron 等入门级及量产车型;PPE 平台专为支持 800V 超快充的高性能电动车设计,Q6 e-tron 与 A6 e-tron 将基于该平台推出;J1 平台与保时捷 Taycan 共享,应用于 e-tron GT 等顶级性能运动电动车;SSP 平台是大众集团正在研发的下一代整合平台,计划到 2030 年后,所有电动车车型均切换至该平台。
奥迪的产品线战略以 SUV 与电动车为核心:以 Q6 e-tron 为代表的新款电动车产品线将主攻市场;通过传统燃油车 Q 系列与电动车 Q e-tron 系列,奥迪计划构建覆盖从小型到大型所有 SUV 细分市场的强大产品组合。
与此同时,奥迪还明确区分电动车与燃油车的车型命名规则,以加速电动化转型。例如,将此前电动车车型采用的 “偶数命名” 调整为 “A6 e-tron” 这类标识方式,而燃油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则采用 “奇数命名”。这一举措既稳固了奥迪在现有市场的地位,也体现出其欲在豪华电动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意图。
在 2025 年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 Mobility 2025)上,奥迪通过 Concept C 概念车展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核心口号是 “清晰(Clarity)与感知(Feel)奥迪”。这不仅是设计语言的简单转变,更标志着奥迪所追求的变革与创新进入了新阶段。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