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在激烈的内卷之下,国内车企普遍患上了两大症状:一是“功能缺失恐惧症”,二是“流量不足焦虑症“,症状之下催生了两种心理:一是跟风,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二是模仿,不只有低劣的外观模仿,还有商业模式的效仿,摸着过河、少走弯路。本着“办法总比问题多”、“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等等鸡汤精神,“持续创新”成了缓解焦虑的不二法门。但泥沙俱下,一些似是而非的“伪创新”也开始流行起来。
伪创新一:智驾小蓝灯
“伪创新”的前提是什么?一句话: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一夜之间火起来的智驾小蓝灯,就是典型。不仅很多新车上开始装备,一些车企还推出付费加装。
所谓智驾小蓝灯,官方名称为自动驾驶标志灯 (ADS标志灯) ,是车辆处于辅助驾驶状态时亮起的蓝灯——其作用是提示周围车辆,我处于辅助驾驶状态。它起源于工信部在2021年发布的国标《汽车和挂车信号装置及系统》征求意见稿,其中要求L3及以上车辆必须配备自动驾驶标志灯,并规定灯具为蓝绿色,此规定从2025年7月1日起执行,这被视为政策信号。理想从2022年率先开始装备小蓝灯。这就是小蓝灯的由来。而这份征求意见稿,也被一些人解读为小蓝灯成了国家强制标准。
但这只是个误会。在2024年颁布的国标(GB5920-2024《汽车和挂车信号装置及系统》,2025年7月1日施行)正式稿中,删除了小蓝灯的条款。经查阅资料,目前国内没有任何强制标准,要求车企在什么时间必须装备小蓝灯。同时,目前工信部最近公布了9家车企进入L3的试点名单,包括华为系、蔚来、仰望等,但目前只是特定道路试点阶段,还未市场化。而小蓝灯的首倡者,理想却并未入围。
既没有成熟L3可以适配,也不是行业强制要求。换句话说,现阶段,小蓝灯只是车企自己给自己加戏。为什么说它是伪创新?从功能看,它跟L3还不沾边,目前最多能提供某种情绪价值——有智驾而无蓝灯,犹如锦衣夜行。你不开蓝灯,别人怎么知道你有智驾呢?怎么知道你买的车足够高级呢?
但换个角度想,目前大部分高阶智驾策略都偏保守,实际水平等同于初拿驾照的菜鸟。蓝灯一开,等于告诉别人这是个菜鸟,要么离你远点,要么大胆加塞。所以你到底是炫耀呢?还是在添堵呢?这就很难评。我自己的阿维塔07,有很好用的辅助驾驶,市区我也经常开,但即便是免费升级小蓝灯我也不敢要。我害怕走在路上,被别的司机翻白眼——特别是一些拥堵变道的高难场景,你要是人驾,动作慢点别人不说什么。你要告诉别人你在智驾,动作一慢,估计其他司机的血压就上来了。
这里给车企提个建议,别盲目跟风,别强制预装。要不要蓝灯,选择权还是留给用户吧。
伪创新二:走向反面的隐藏式把手
隐藏式把手,这股风大概是特斯拉带起来的,一直饱受争议。就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满屏又在刷某品牌电动车深夜在成都街头碰撞起火,车门打不开无法施救,导致驾驶员丧生的新闻。
为什么说隐藏门把手是“伪创新”。它之所以流行起来,理由无非三条:一是美观,二是风阻,三是特斯拉在用,大家学起来。但从性能开发角度看,隐藏式把手只能让风阻降低0.005-0.01Cd,续航提升几公里,相对于整车0.2Cd-0.4Cd的风阻,贡献微乎其微。从下面这张风洞试验车体表面压力系数云图能看出,降低风阻的主要措施,是减小车头、前窗、后视镜等区域正面的迎风压力,减少ABC柱、后视镜、轮腔等区域的气流分离。门把手在迎风正面承压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隐藏门把手对性能贡献不大,但成本却更高。需内置集成电机、传感器、加热丝,而且要保证100-200N的破冰力。为了提高安全冗余,问界等车型还设计了电容式把手,保证在车辆碰撞、断电等极端情况下,靠电容保存的少部分电量也能支持门把手弹开。可谓是为了一碟醋,包了一盘饺子。
魏建军曾公开批评隐藏门把手带来“风阻改善微乎其微,却带来重量、密封性和噪音问题”。而工信部近日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中要求:每个车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内和车门外把手, 在发生碰撞事故或者起火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车门外把手开启车门,而且任何情况下必须留出一定手部空间——这宣告全隐藏式门把手将退出历史舞台,车企必须改模具了。
为什么一个对性能贡献微乎其微、成本更高且有安全隐患的设计,能大行其道,和整车开发追求更安全、更低成本的原则背道而驰?我想无非是内卷之下,车企开发周期缩短,缺少严谨论证,同时错把流行当正确,摸着特斯拉的石头过河,跟风所致。
伪创新三:车企大佬学网红立人设
从某品牌大BOSS国庆节前的一场演讲,引发全网群嘲开始,这场从去年开始的“车企高管集体出道”打造个人IP的大戏,似乎已经喧嚣散去,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连流量王都免不了要翻车,何况其他?对多数不带网红体质的车企高管来说,与其每月花千万级的营销预算来维护投流,辛苦维持领导人设和人气,不如退出不擅长的赛道,踏踏实实回归本色。革命分工不同,专业的人还是干专业的事!
且不说领导的人设维护需要大量投流支持,流量和销量之间也往往并不能划等号,周鸿祎站台带来的热搜,也救不了哪吒的溃败。更何况,一些车企高管,可能是把管理好手,但真心吃不了流量这碗饭。开个发布会,对着提词器也能念得结结巴巴或者老气横秋爹味十足,“此处应该有掌声”的关键处,也只能换来气氛组的热烈回应。如果一场两三个小时的发布会,都能让现场媒体昏昏欲睡或如坐针毡。那这样的高管,确实不适合打IP立人设,不如适度远离社交媒体,专心来打磨产品、沟通用户、做好上下游管理,恢复一点神秘感和距离感。发布会这种场合,那就不如换一个熟悉开发过程的产品经理,讲的或许更加生动有趣。要争取年轻用户,去除品牌身上的“老登味儿”,一些“老登味儿”过于浓郁的高管,就应该先自觉减少曝光。
之所以当初“车企高管出道”这股风能刮起来,根源还在于流量焦虑。照着那两个网红BOSS学,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结果迷失了自己。这种营销创新,也只是种“伪创新”而已。
驾值观
从产品开发到营销创新,缺少独立思考,眼睛盯着领先者,全行业似乎都陷入了一场“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的巨大惯性中,甚至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安全和成本的开发原则,导致一些似是而非的“伪创新”,不管不顾的流行起来。其实“伪创新”不只举的这些例子,但更深层次的不展开了。大部分车企过的都不容易,都只是为了活着而已。站在道德制高点上,PUA是不道德的。
但为什么大家不愿意独立思考呢?难道大家不愿意做真正的创新吗?当然不是。根源我想还在于,这个行业对真正创新的保护不够。当一项新功能、新技术、新路线、新平台,被某家企业几年时间开发出来,投入市场一旦被证明成功,接着短时间内就会被人模仿,要么照着你的结构开发,要么干脆连人带技术打包挖走,要么开二供甚至三供,最后成本做的比你低,价格比你有竞争力,产品看起来比你还好,那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就是自然而然的理性选择。既然开发周期这么短,BOM压力这么大,人家既然成功了,不管好的坏的先照猫画虎拿来再说,这种环境下,跟风式的“伪创新”,只会源源不断。另外,我们的新车开发流程,还一直习惯于先圈定竞争对手,然后从成本到标定处处针锋相对的“对标式开发”,这种思维和开发模式,或许是时候放弃或改变了。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否则,大家都是牛马,内卷永无止境。
评论 0
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