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小米SU7的一起事故,引发了大家对车辆门把手的热议。
事件回顾:10月13日凌晨,一辆小米SU7 Ultra在成都发生事故,车辆起火,多名路人伸出援助之手,尝试打开车门但最终没有成功,事故造成的后果想必大家都刷到相关新闻了,小编在此就不进行赘述了。起火原因和车辆行车数据,以最终官方通报为准。
新能源车起火的案例这些年大家也见过很多了,这次“打不开车门”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一点。而这次大家讨论的其实也并非是隐藏式门把手的事,因为事故车辆小米SU7 Ultra采用的并非是主动开合的那种“全隐藏式门把手”,关键点在于打不开车门。而通常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结构变形,比如门框、铰链等等相关区域,在发生碰撞或车体产生变形的情况下,导致车门无法整车打开。很多网友讨论的是在视频当中主驾驶一侧的车身好像并没看到什么撞击导致的严重变形,为啥车门打不开呢?还是那句话,一切以官方调查结果为准。
关于汽车门把手,9月份的时候,工业和信息化装备工业一司组织了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了一份《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修改名单的制定工作。对门把手的设计与开启方式作出更为明确和细化的规定,并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在未来执行。或许也是因为小米SU7 Ultra的这次事故,让“新规”的关注度很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今天给大家聊明白。
首先,这张图大家看到了醒目的“GB”吧,这意味着“新规”属于国家安全标准体系的“金字塔尖儿”,GB是国标的缩写,代表强制执行的铁律,上面怎么写,事儿就必须怎么干。
OK,先说一个结论。如果你喜欢那种行驶的时候缩进去的门把手,那你得抓紧买了,否则之后就买不到了(相信没人喜欢吧)。没错,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隐藏式门把手大概率成为过去式了。
新规看着很长,但只需要了解以下这些重点信息就够了。
首先,明文规定了车门把手应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电子机构打开的那种,就不行了。
其次,车内的门把手同样也得具有机械释放的功能,必须无结构件遮挡,而且给出了放置的相关区域。
然后,明文规定了车门外把手应该在任何状态下,拥有一个不小于60mm*20mm*25mm 的手部操作空间,也就是任何状态下都得有手能拉的地方,那种缩进去隐藏的就不行了,并且给出了具体的位置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机械释放功能指的是固定部件,活动部件不算。联想一下,像特斯拉这种抠动拉出的门把手、小米SU7的半隐藏抠出式大概率就不算了。
另外,针对事故后的安全规定也做出了说明,比如在碰撞之后可以从车外不借助工具打开车门、碰撞以后门把手不能断等。
OK,新规说到这,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下面咱们找几种常见的门把手案例让大家看明白。
这张图,是特斯拉的隐藏式门把手,无论你去用手抠还是拉,都不算是固定的,新规落地这个就不行了。
这张图,代表理想等等很多新能源车的设计,也是弹出来之后才能操作,不属于新规中值得任何时候都能操作,PASS。
同理,路虎揽胜极光这种,当年绝对的亮点设计,以后肯定也不行了。
小米这个咋样?这个是妥妥属于什么时候都能抠的吧?但明确告诉大家,这个也不行。不行的原因是其内部并没有机械开锁结构,而是通过电信号开锁,不合规。
这个考验大家的听讲是否专心。这张图特斯拉车主很熟悉,是其内部车门的物理开启拉手,符合物理机械结构,但是不合规。两个原因,第一是这种不影响美观的设计造成拉手前面是有遮挡的,不行。第二个是位置应该有些低了,没有在新规所示的区域内。
宝马iX3这个可以说是标准答案,没遮挡,位置也对。
综上,未来甭管你是跑车还是SUV还是MPV,都得老老实实按照新规做出固定式物理机械结构的门把手,具体什么样,大家把上图这个门把手带入自行脑补吧。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年车辆门把手的事一直存在争议,隐藏式门把手的诞生也是为了起到降低风阻的目的,而这次新规并非只是针对喜好问题,出发点是安全,很多事故案例中也都存在车门难开、打不开的情况,所以必须得重视。
而这次新规会给车企造成多大“影响”?现在国内主流的新势力品牌研发周期很快,有的开发周期已经快到了18个月,小编个人觉得新标准的门把手并不是难事。影响比较大的是一些合资或者进口车,像一些销量一般的车型就很尴尬,改又得增加成本去单独开发,不改吧,车卖不了了......
那么这份文件具体什么时候实施?在第7条中是上述这样写的。小编查阅了相关信息,多数信息指出新规大概率将会从2027年1月1日起实施,但截止发稿前并没有看到明确的官方信息。有最新消息,小编会及时与大家分享,关于门把手,大家怎么看?咱评论区聊聊。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