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近期逛车市的消费者不难发现,混动车的电池容量正以近乎疯狂的速度膨胀。去年还以 150公里纯电续航为主流的混动车型,今年竟然将纯电续航拉升至400公里。更夸张的是,已有多家车企官宣明年推出80度电车型,宣称纯电续航能突破500公里。不难看出,一场轰轰烈烈的续航军备竞赛,正在混动市场悄然上演。
平心而论,纯电车从600公里续航升级到800公里,对日常通勤族而言感知有限,无非是减少几次充电频率。但混动车型从100公里跃升至300-400公里,确实是实现了“质的飞跃”,日常通勤可纯电代步,周末周边游也无需启动发动机,似乎精准击中了用户的续航焦虑。
可这场看似美好的技术升级,真能成为市场主旋律吗?
大电池狂欢
在车叔看来,大电池混动的流行,本质上是碳酸锂价格暴跌带来的福利,而非技术突破的成果。2022年碳酸锂价格一度飙升至60万元/吨,让动力电池成本占据纯电动车总成本的 40%-60%,车企对大容量电池望而却步。但到2025年6月,这一关键原材料价格断崖式下跌至6万元/吨,仅为峰值的十分之一。成本压力骤减立即使车企嗅到了商机,一块80千瓦时电池的材料成本直接下降3.4万元,而增加电池容量无需突破核心技术,只需简单扩大电池包尺寸,就能轻松将续航数据刷上新高度,成为价格战中最直观的“卖点”。
然而这种“以量取胜”的策略却存在致命短板,要知道80千瓦时电池重量可达500-600公斤,相当于额外携带5-6名成年人,日常通勤的负重行驶既不经济也不环保。
更讽刺的是,大电池也并未解决新能源车的核心痛点,也就是补能便利性。2025年国庆黄金周,服务区内排队充电的盛况屡见不鲜,有许多车主甚至要等待2、3小时才能充上电。并且即便续航突破,高速行驶时续航还会缩水,500公里续航车型以120km/h时速行驶时实际续航仅300多公里,仍需频繁补能,其长续航的优势也并不明显。
与此同时,政策的调整更暴露了大电池策略的投机性。近日,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公告的2026~2027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技术要求,明确提高了插混车型的准入门槛,那些纯电续航低于100公里的车型将被排除在减免范畴之外。这意味着车企此前“堆电池”的部分动力,竟是为了迎合政策红利,而非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神话破灭
大电池真的是完美解决方案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蔚来李斌曾直言:“一年用不了几次油箱,却天天背着它跑,图啥?”这话也点出了大电池混动车的尴尬,即平时用电时,笨重的油箱和燃油是多余负担;长途出行时,大电池的存在感又极其有限,形成双重冗余。
更致命的是,闪充技术的崛起正在重塑用户的补能心智。2025年3月比亚迪发布的“兆瓦闪充”技术,实现了1000V电气架构下的10C高倍率充电,充电5分钟即可增加400公里续航,真正做到“油电同速”。截至2025年6月,已确定建设的兆瓦闪充站达1.9万座,加上中石油、中石化的加入,未来2-3年内闪充网络将覆盖主要交通干线。当补能速度与加油持平,消费者自然不会为了少充一次,长期携带沉重电池。毕竟燃油5分钟加油就能续航600公里,而新能源车即便用超快充,高峰时段从排队到充电仍需两三个小时,时间成本相差几十倍,这种差距显然不是靠堆电池就能弥补的。
此外,从长期来看固态电池的发展将彻底终结大电池时代。与传统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强,行业规划显示2027年将开始批量装车,2030年实现“固液同价”。这意味着,大电池靠堆容量实现长续航的模式,终将成为新能源车发展史上的过渡产物,正如功能机被触摸屏手机取代一样不可逆转。
就车叔个人看来,目前中度容量电池才真正符合大众刚需。数据显示,每减10度电,整车就能减重85公斤,高速油耗降低0.9升。对于年均行驶2万公里、纯电占比60%的普通用户来说,100-150公里的纯电续航已能满足日常需求,额外增加的电池容量不过是无用的负担!
车叔总结
总的来看,这场由成本下跌催生的续航军备竞赛,终究是短暂的狂欢。大电池混动既解决不了补能效率的核心痛点,又面临闪充技术和固态电池的双重冲击,更违背了轻量化、高效率的新能源发展方向。当政策红利退去、技术迭代加速,那些沉迷堆电池的车企终将被市场淘汰。对于消费者而言,与其为冗余的电池容量支付额外成本,不如静待技术成熟后的更优解。毕竟,没人愿意为即将被淘汰的过渡技术买单!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