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2025 年的全球汽车业正站在新旧动能交替的十字路口:中国品牌以60%的全球新能源市场份额确立先发优势,而大众、丰田等巨头的电动化反攻已进入关键节点。
就在这场攻防战的胶着时刻,奇瑞用一句 “全球化创新体系,也要不客气了”,为行业抛出了新的命题。
10月18日,以“创新·智领全球”为主题的2025年奇瑞全球创新大会开幕,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新能源不客气”、“智能化不客气”之后,又喊出了几年来的“第三个不客气”!
这是奇瑞在深耕技术28年后第4次举办全球创新大会,也是奇瑞汽车9月25日港股上市之后的首次战略亮相,更是对中国汽车“规模出海”瓶颈的直接回应。
“三个不客气”之后,奇瑞终于调整好了姿态,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版图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摆好进发姿态
一场科技大会的“含金量”怎么样,有一个关键指标,那就是看它的出场嘉宾。
在2025年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人们看到了中国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多名校长,来自中国工程院、欧洲科学院、加拿大科学院等机构的多名院士,来自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协会领导,以及来自宁德时代、科大讯飞等行业合作伙伴的代表。
能引来各个领域的豪杰,首先自然是因为奇瑞的优异成绩与行业地位。
2025年9月份,奇瑞集团总销量280469辆,同比增长14.7%,前三季度累计销量突破200万辆;
新能源销量91590辆,同比增长55.4%,前三季度累计销量587545辆,同比增长77.1%;
9月份出口137624辆,同比增长26.2%,连续5个月突破10万辆,前三季度累计出口936428辆,保持中国汽车出口第一。
用一个词来形容奇瑞的表现,那就是:多维度爆发式增长。
这是奇瑞深耕技术领域28年引发的“量变”。
正如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CTO高新华博士在大会现场上说的那样,奇瑞已经从“探索者”成长为全球新能源的“引领者”。
这次大会期间,奇瑞瑶光战略再进化,10余项全球领先技术井喷式亮相。
现在的奇瑞汽车,已经摆好了攻击姿态。
2、瑶光战略再进化
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商之强悍无需多言,它们带领中国汽车产业拿下了全球60%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核心原因在于,每个主流厂商都有自己的“技术鱼池”。
奇瑞自然也不例外,它的瑶光技术战略2022年横空出世,这次创新大会上再次带来重大升级。
实际上,早在这次大会开幕之前,奇瑞汽车就已经给准备参加创新大会的嘉宾带来了一点震撼:旗下的纵横G700越野车在芜湖完成了全球首次量产车横渡长江挑战,全程耗时22分钟,航程1480米,航速大约为7km/h。
在不少国产越野车还在比拼“涉水深度”的时候,纵横G700已经把竞争维度拉到了新的高度,成为越野车性能的新标杆。
它的背后,是奇瑞方舟两栖技术,包含了密封性能、浮水姿态、水上驱动力、航行控制四大核心模块,800V高速高压推进器、抗空化桨叶结构、动力冗余备份、水舱密封设计、纳米涂层防水设计、零部件IP68等级防水等技术在这款车上融汇贯通,从而创造了奇迹。
而这,只是瑶光战略下火星架构的一部分。
火星架构具有可扩展、高智能的特征,覆盖轴距2950-3300mm、从B到D级的各种车型,在电气电气架构、智慧底盘、全维安全、澎湃动力、极速补能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星枢电子电气架构采用中央计算+三区域控制,AI总算力达到了2200T,搭配2.5Gbps冗余环网,支持软硬解耦、软软分离,以及100000+的整车数据流转,全车控制器均支持OTA,实现了全域的AI数据驱动。
飞鱼数智底盘也实现了四维六域的AI进阶,融合线控转向、主动悬架、底盘域控、线控制动等核心技术,具有全球、全温域、全路况、全驾驶习惯的适配性。
飞鱼智行单元则提出了“三重制动”的概念,制动距离仅为31米,高速斜行时能做到0侧倾,泊车时可实现一键秒泊车,原地掉头也不在话下,EMB电机直驱制动系统则能实现毫秒级的响应安全。
与此同时,火星架构在安全领域也实现了精益求精,它以奇瑞全球安全研究分析中心为基石,依托全球12000+的事故数据,实现了六个维度的电安全,首批满足新国标“不起火不爆炸”。
值得一提的是,火星架构的“安全边界”是与众不同的,它将信息安全、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健康安全也囊括了进去,通过量子安全PQC+QKD技术,以及“零致敏、零苯、零甲醛、零辐射”健康座舱,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
火星架构之下,还有鲲鹏动力。
鲲鹏动力分为多个不同的版本,CDM/CEM针对高节能、低能耗需求,CDM-S/CEM-S 针对高性能需求,CDM-O/CEM-O则针对越野场景,均达到了行业天花板的级别。
例如它的第七代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46.5%,第七代混动箱可以让400V电压平台输出260kW,800V平台可以输出300kW,同时还有24000rpm的电机转速。
而这次创新大会上发布的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更是把热效率提升到了48%的全球顶级水平,电机厚度压缩到了90mm,传动效率最高可达99%,电机功率密度达到18.4Kw/kg,整机重量却只有105kg。
除此之外,火星架构还包括了犀牛电池全域技术方案,可实现最高80C的放电倍率,功率密度达到15000W/L,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而在智能化领域,瑶光战略同样实力强悍。
灵犀座舱的AI超级智能体“小奇同学”提供8大类、40+Agents智能体,将语音、视觉、车信号融合为可用的上下文,从听懂话进化到“懂你心”,在人车交互、车机互联、互联网生态等方面都有一流表现。
在辅助驾驶方面,猎鹰智驾进化为最懂全球用户的辅助驾驶系统,搭载一段式端到端+VLM,以AI驱动来实现场景落地,同时还有星海大数据平台、天穹智算中心的加持,比人类驾驶员更加高效、安全。
有了这样的软硬件基础,瑶光战略的银河生态变得更加好用,它的迅龙秒充功能可以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500km,V2G能源站计划2030年覆盖200+城市。
与此同时,奇瑞还在这次发布会上公布了全球首个完成软硬件认证的人行机器人“墨甲”,以及独特的凌霄飞行平台,凌霄312样机已经首飞成功;奇瑞iBar甚至还把触角伸向了全新的汽车形态,提供了5.5平米的光伏板,实现行车过程中的补能。
很明显,最新升级后的瑶光战略,是一次360度的技术升级,它涵盖火星架构、鲲鹏动力、灵犀智舱 猎鹰智驾 银河生态五大技术领域。
有了这些核心技术,才能谈“创新”。
3、从国际化向全球化
奇瑞的历次创新大会均以“全球”为名,这不是一种噱头,而是要打造一种真正面向全球的开放协同。
实际上,奇瑞集团的确有这样的基础。
截止9月底,奇瑞在全球累计用户已经超过1772万,其中海外用户就超过了543万。
这次创新大会上,奇瑞的技术开放与产业协同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首先,是与国内合作伙伴、机构的合作。
奇瑞在大会上举行了协同创新中心签约暨开阳实验室战略联盟启动仪式,进一步打通高校课题研究与工厂落地生产之间的壁垒。
这也是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等高校领导人前来捧场的重要原因,开阳创新中心是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其次,是面向全球的研发体系。
到目前为止,奇瑞汽车已经进入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16个KD工厂,构建起了涵盖8大研发中心的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汇聚了全球28位首席科学家以及30000+的研发人员。
于是,在这次创新大会上,多个国家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就成了座上宾。
根据奇瑞的计划,未来几年将会陆续建设26个海外研发中心,除了提升本地市场竞争力之外,还要满足当地监管要求,强化本土化开发能力。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介绍开阳实验室时,甚至提出了“瑶光主内、开阳主外”的说法,将全球性的开放协同提升到了战略高度。
从技术跟随到全球引领,这是全球汽车领域的“中国道路”,奇瑞无疑是其中的先锋。
4、奇瑞的“诺奖”思维
作为奇瑞集团掌舵人,尹同跃在历次创新大会上都会创造不少的金句。
这次的创新大会,尹同跃提到了不久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词: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不断的创新。
在尹同跃看来,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规模和速度,关键要可持续,要以用户可承受的价格、可信赖的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还要求奇瑞做好全球企业公民,用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推动各国的经济发展。
整个创新大会,尤其是开放协同的全球化创新体系,便是在这种思路的引领下产生。
新能源不客气、智能化不客气、全球化不客气,三个不客气之后,奇瑞在战略上的准备工作正式完成,尹同跃构想的“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已经初具雏形。
结束语
我仔细翻阅了本次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绝大多数资料之后意识到,这次意义远不止于技术的集中展示,更在于对中国汽车全球化路径的一次结构性回应。
在“三个不客气”逐渐落地的过程中,奇瑞展现出从“出口贸易”向“生态协同”的转型决心——以瑶光战略为技术基石,以开阳实验室为协同枢纽,构建起内外联动的创新网络。这一模式,已超越单纯的产品输出,迈向技术标准、研发体系与产业能力的系统出海。
当然,挑战依然清晰可见。全球市场的复杂性、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以及本土化运营中文化与管理融合的难度,都是奇瑞“全球化不客气”必须直面的现实考题。
此外,48%热效率的发动机、横渡长江的越野技术,能否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落地,并真正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仍需市场检验。
从芜湖到全球,奇瑞所尝试的,是一条以开放研发为引擎、以协同生态为载体的“中国模式”全球化之路。它的价值不在于完美,而在于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汽车巨头的成长范式——不依赖于技术封闭或市场垄断,而是通过整合全球智慧、响应多元需求,实现可持续的创新输出。
这条路若能走通,将不仅属于奇瑞,也属于所有试图在世界舞台上重新定义竞争逻辑的中国企业。
由中国厂商、中国模式主导的全球汽车工业目前并未成形,但曙光已经近在眼前!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