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几年前,国内某车企高管曾放出一个豪言。
“把奔驰、宝马、奥迪三十几万到五十几万的车空间一把干掉。”当时,国内车企不信,说这话是放空炮。奔驰,宝马和奥迪,也不信。
彼时,德国的寡头们发出嘹亮的号角,“下一个10年德国依旧有50%的可能领导全球汽车产业”。
但是,这场志在必得的言志,并未让世界感到恐慌,传统的汽车江湖被电气化重构,有人期待德国寡头能够漂亮地调转船头,有人则等待着取而代之。
“我们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车生产国”,和“德国没有人真正了解电池,我们也缺少价值链”,两种声音交织,撕裂了德国人脸上的面无表情。
几年之后,业内发现,曾经的口出豪言,也正在成真。就像不总是准点的火车,让德国汽车百余年的技术护城河,有了一道巨大的裂口。
奔驰、宝马和奥迪,曾想当电动化“新规则制定者”的野心家们,在多年的摇摆中,未能拿出匹配时代速度的电动化战略与产品,高端市场份额被蚕食,就变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甘心不?
当然不。
到嘴的鸭子,飞了?
不甘心的原因,至少有两个。
掌握了百余年的汽车发球权,怎么会拱手相让给中国品牌?另外,若论时代引领,奔驰、宝马和奥迪,都是“早起的鸟儿”,但是却没有在时代的切换里,把虫子吃到嘴里。
怎么甘心?
奥迪,涉足新能源的时间,不算晚。2009年推出高性能跑车R8 e-tron车型,e-tron这个科技名词,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2015年,带着全新奥迪A3 Sportback e-tron登陆中国,却因为售价过高,成了“昙花一现”。
此后,担忧投入过大,导致利润降低,担忧守不住燃油车的江山……一连串的担忧,再加上舍弃不掉功劳簿,突如其来的洪流汹涌,让奥迪不得不面对一场“兵荒马乱”。
典型的“早起的鸟儿”,因为决心不够彻底,“到嘴的鸭子,飞了”。 宝马也是如此。
宝马开始新能源征程是在2013年,也是一个很早的时间,在i3和i8推出的时候,新势力还在互联网厮杀。
因为,无法判断十年后燃油车和电动车谁更受欢迎,为了保证盈利,宝马放缓了探索的步伐,保守了起来,没能再继续扩大优势。 后来,宝马i3车型因“油改电”设计及与续航与智能化,与造车新势力们存在明显差距,以至于销量不佳。
2019年11月8日,立冬。奔驰全新EQC纯电SUV上市,标志着其成为中国市场首款国产豪华纯电车型,毫无疑问,EQC不仅打响了奔驰电动化第一枪,更是奔驰希望在全新的领域重新定义豪华标准的“承载者”。
彼时,业内翘首以待,“汽车发明者”能不能顺利以强悍的姿态介入未来10年巨大的不确定性,这些疑问,都在等着奔驰的答案。
老生常谈的故事,在不久后有了答案。
奔驰三叉星徽悄然退场,“鸿蒙智行”四个大字悬于晨曦之中,这样的局面在多个城市上演。奥迪曾在车展外面的广告大牌上,无奈地写着,“我们不是杂牌电动车”,也回答了一切。
归根结底,摇摆,犹豫,错失先机。“操控,底盘、发动机”等百余年的技术固城河,也被一举撕裂。“我为什么要买一辆奥迪的电动车呢?”同样的困惑,还围绕着奔驰和宝马。
挺残酷的。
上半年财报显示,三家品牌在中国市场销量分别下滑14.5%、19.5%和15%,净利润跌幅均超过三成。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中国豪华车市场已不再是“德系品牌主导”的格局。
看着燃油车时代的最后一丝荣耀,融入粗旷的时势中。奔驰、宝马和奥迪,才真正发自内心地问自己:左边,是豪华燃油时代的荣耀流失,右边,是电动化的转型逼迫,该如何选择?
转型不是一句口号,投入巨大、技术路径选择、供应链重塑,每一步都在消耗着老本钱。压力,远超燃油车时代的任何挑战。
但是,没有多余的时间给他们再犹豫。
中国市场,成了试验田
错失先机的他们,开始回望故事的起点。只是,需要改变的局面,变得很不利。
这场被电动智能化重构的产业链,奔驰、宝马和奥迪成了跟随者,不能忍受,但又无可奈何。
数据显示,德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零售市场份额从今年1月的18.4%跌至9月的14.3%,已经在说明“把奔驰、宝马、奥迪三十几万到五十几万的车空间一把干掉”的事情,正在发生。
寡头们嘴上说着,“目前,没人敢说自己能够建立护城河”,却又不想认命。但是,亦不能像以前一样,摇摆不定,也不能像没有包袱的新势力品牌一样,埋头猛冲。
怎么办?
一边回调,一边试水。
目前,奔驰、宝马、奥迪都明确暂缓了电动化推进的节奏,选用“油+电”的组合形式来过渡。换言而之,就是“一边继续卖燃油车赚利润,一边推出电动车试水。”
中国市场,显然是这块试验田。“在中国创造,服务全球市场。这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新能源战略里非常重要的基石”,是奔驰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2025年,是奔驰进入中国市场的第20个年头,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用了8个字总结了中国市场对奔驰的重要性。
“虽非故土,亲似家园。”
在他看来,过去20年中,中国始终是奔驰全球最重要的市场和创新核心。并制定了“中国创新,反哺全球”的策略。康林松用“一支足球队”的运作方式来比喻这一过程。
与此同时,奔驰将善用“中国优势”,将集团在中国形成的供应链成本优势和创新人才储备融入全球体系,大幅提升运营效率。康林松还承诺,奔驰的产品无论动力形式,都将同步实现智能化升级,达到“无论油电,都很智能”的标准。
康林松从不避讳谈及压力,与困境。在他的概念里,“经历过低谷,才能承受起辉煌。”130多年来,奔驰都是这样过来的。这次,也不例外。
宝马态度一样。
“中国是宝马的一个领先市场,布局仅次于在慕尼黑的德国总部。”今年以来经常到访中国的宝马掌舵人,齐普策甚至在三十天里连续到访中国三次,不断谈及各种技术的变化。
“中国是我今年访问次数最多的国家,这足以说明它在宝马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近日,第四次来中国的他,再次强调,“中国是行业技术竞赛决赛场”。
任何车企想要成功,就需要在中国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比如宝马。“我们在中国不仅拥有德国以外最大的生产规模,还建立了德国以外最庞大的研发队伍,超过3000名研发人员。”
齐普策说,宝马一直在践行着“家在中国”的承诺。与此同时,宝马布局了多条技术路线,并重启了增程技术路线。
“如果你和中国的工程师合作的话,他们其实永远不会说No,甚至很多时候他们会做得更好。”齐普策认为,在这里能够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工程师会不断地尝试,这个也是中国的一个竞争优势。
比起奔驰和宝马,奥迪的回调,相对激进,并开始探索转型平衡中的术与道。与奔驰和宝马略有不同的是,奥迪选择了“从头开始”。
不仅推翻了前任CEO所设定的“2033年全面电动化”决策,不再设定燃油车终止时间之外,还争分夺秒地改造奥迪。也是8个字,“左手华为 右手AUDI”。
2024年5月,奥迪宣布在上汽奥迪旗下复活奥迪早期的字母标识“AUDI”,并与华为合作,打造出豪华品牌中第一个专属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品牌。
符合奥迪一如既往的风格,更是一场豪赌。业内认为,“奥迪和AUDI双品牌运作,既维护了经典,又为创新留出了试验田。”
当然,奔驰、宝马和奥迪这样并不算彻底的转型,市场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说好听点,叫“燃油车+电动化”两条腿走路,不好听的也叫“骑墙派”,什么都想要。
一切的背后,都来自于财务、技术、市场的三层平衡。巨头们想要未来,但绝不会舍弃利润。迈出第一步后,转型的路并不轻松。他们还需要去验证这条路线的正确性。
正确了,才有以后。
答案,比任何一次都难
检验路线的,是产品。
从目前来看,奥迪的转型路径有了初步的验证。一汽奥迪A5L、Q6L e-tron、上汽奥迪A5 Sportback等车型纷纷上车华为智驾,同时全新奥迪E5 Sportback售价23.59万元起,远离传统豪华车30万元以上的“舒适区”。
不过,30万元也早已经不是豪华品牌的舒适区了。去年,多家造车新势力就下了决心,都要抢占30万元市场,从轿车到SUV,再到MPV市场,多款新能源车型拿着电动和智能技术,像下饺子一般,入侵了这个市场。
逼得老牌豪华品牌不得不想办法,重新占领高地。无奈之下,奥迪立下一个目标,“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在全新的合作模式下,德方团队负责设计和底盘开发,而中方则专注于输出智能技术、三电系统,并负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国市场正在重新定义新能源豪华标准,奥迪必须成为参与者与领导者。”
一场颠覆性的定价,击穿了传统豪华电动车的价格体系,一款被质疑为“不纯正味道”的奥迪E5 Sportback,以”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为口号,采用了为中国开发的全新平台和中国本土化设计、功能配置,搭载宁德时代的电池,为传统豪华品牌的转型写下了一个模板。
上市半小时订单破万之后,AUDI终于可以确定地说,“我们也相信‘只会成功,不会失败’”。
业内都说,奥迪E5 Sportback的成功,预示着豪华品牌的电动化进入了中国节奏,反击战拉开序幕。
与奔驰的“豪华叙事”和宝马的“产品突围”不同,奥迪算得上全面放权中国市场,用“油电双智”来换取转型空间。所以,这个反攻的序幕,奔驰和宝马还只算拉开了冰山一角,并未接受市场的检验。
康林松认为,中国市场的竞争,很有可能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他也表现得乐观,认为,竞争之下,也为奔驰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身、练好内功”的良好契机。“其实这种竞争对于客户是好事,会带来更多的创新。”
作为战略级产品,纯电长轴距CLA展现出了奔驰对豪华电动车的重新解构。CLA 是基于 MMA平台打造的首款车型,首发搭载 MB.OS 操作系统,以及 MBUX 虚拟助理,上市时间在第四季度。
彼时,奔驰所说的,“一向是能做100分,宁愿说90分,甚至80分的企业”,将会在纯电CLA车型上被验证。奔驰转型的成败,在此一举。
奔驰很有信心,并强调,奔驰充分把握全新纯电长轴距CLA搭载的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在确保充分实地测试的前提下陆续开放,绝不让客户做“小白鼠”。至于定价,奥迪已经给出了一个可参考的答案。
相对于奥迪正在被市场检验,奔驰即将被检验,宝马的武器,要等到2026年才会出现在中国市场。9月,新世代iX3在慕尼黑首发。齐普策表示,中国专属长轴距版车型,将在2026年投产。
齐普策称,这是迄今“中国化”程度最高的宝马车型,“不仅回应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释放出宝马长期深耕中国市场的坚定信号”。
此话并不虚,“新世代”车型,没有中国供应商的支持是无法完成的。在宝马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已从单纯的“销售市场”,转变为“研发与创新的重要支点”。
从慕尼黑到中国,7980公里,是一条从油改电到纯电平台的战略革新之路,连接着宝马的未来。
2025年的奔驰、宝马和奥迪,就像正在考场上奋笔疾书的考生,答案各不相同,但是这场“时间换空间”的豪赌,答案比任何一次都难。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