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锂价回升,意味着车企利润将被进一步压缩。这波涨价,很可能加速汽车产业的淘汰赛。
文 / 张恒
10月29日,广州期货交易所碳酸锂LC2511上涨0.29%,收于81740元/吨。
10月份以来,碳酸锂价格一路上扬,主力合约重新站上8万元/吨,比6月份上涨近40%。

“反内卷”政策初见成效,新能源车企却集体紧张了起来。尤其是年底冲量在即,原本就被价格战压得喘不过气的利润,如今又被锂价反弹吞噬了一层。
低价红利透支的代价
两年前的那场锂价暴跌,并没有让行业变得更理性。
从2023年高点的60万元/吨到2025年中期的不足6万元/吨,锂的暴跌带来了短暂的价格红利,也放纵了行业的“虚假繁荣”。
车企趁低价期疯狂扩电池、拼续航,而上游锂矿商为抢客户不惜低价供货,部分正极材料厂的毛利率一度跌到5%以下。这场“低价盛宴”提前透支了未来的利润空间。

过去两年,新能源车型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22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乘用车中的占比约为28%,到2023年已提升至38%左右,2025年则超过了50%。与此同时,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比重也在同步上升。
新能源汽车电池容量也越做越大:目前纯电车型的平均电池包容量约为60度电,而插混车型的平均电池容量约为22度电,较两年前增长约三成。如今每卖出一辆新能源车,车企消耗的锂材料比两年前多出近一半。

在锂价低迷的两年间,全国锂电池产能像雨后春笋般扩张。2023年国内产能利用率约85%,到了2025年初只剩62%。大量项目是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速盲目上马的结果,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矛盾越积越深。
如今,当政策开始“反内卷”,锂价开始反弹,整个行业的成本传导链条立刻绷紧。锂价重上8万元/吨,意味着电池厂的原料支出较6月增加三分之一。对于车企来说,靠“多装点电”赢销量的策略,就变成了负担。
锂价反弹的连锁反应
这轮锂价反弹的速度比预期更快。
从6万元/吨涨到9万元/吨,碳酸锂在不到两个月内涨幅超过五成。目前虽震荡至8万元/吨,但仍远高于多数车企的成本模型。动力电池约占整车成本的40%,而锂又占电池材料成本的60%,粗略算下来,锂价每涨1万元/吨,整车成本就要增加约1500元。

对于头部车企而言,还算扛得住,它们或本身有矿,或签了长期锁价合同,能部分对冲原料波动。但对大量依赖外采的中小车企及新势力而言,这是一场利润劫难,尤其是在年终冲量的销售旺季。
“我们原打算在年底最后两个月拼一把,冲击年度目标,但当前快速走高的锂价,让刚制定的促销计划再生变。”一位新能源品牌高管透露。以一辆搭载80度电池的车型为例,光材料成本较6月就增加了近万元,而该车本就处于盈亏平衡线。现在的结果是:不敢降了,但不降又怕卖不动。
今年以来的价格战已经打得够狠,比亚迪、理想、问界等等都通过促销来拉销量,部分车型利润率降至个位数冰点。现在锂价上扬,意味着利润被进一步压缩。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锂价回升对产业链而言,首先是中游厂商的利润开始回补。
经历过两年被压价的周期后,正极材料厂和电池企业重新拿回了部分议价权。天齐锂业推出定制化高纯度产品,赣锋锂业缩减散单业务、聚焦长期合同,璞泰来等材料厂的利润率明显回升;宁德时代和弗迪电池将部分成本直接传导给整车车企。
第四季度历来是新能源车的“冲量季”,各家车企要完成全年目标,又要准备明年新车型铺货,营销节奏基本锁死。此时原材料涨价,等于在赛道末尾加了一道上坡。业内一位分析师评价:“反内卷确实起效了,但利润被反卷没了。”
政策与市场的错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轮锂价反弹,政策的引导与整顿至关重要。
今年7月起实施的新《矿产资源法》将锂纳入战略性矿产,采矿证审批上收至中央,并实行保护性开采。宁德时代控股的枧下窝锂矿因采矿证调整停产,年产能10万吨碳酸锂,占全国总量约一成。监管部门还在江西宜春、青海等主产区整顿违规采矿企业23家。供给端收紧,本意是防止无序扩张,但短期却导致市场现货紧缺。
今年8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发布《关于锂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书》,呼吁企业不得低于成本价销售,天齐、赣锋等头部企业率先响应。“价格底线”被拉高,市场价格自然上行。

“政策想让竞争回归理性,但理性需要时间。”业内人士表示:“当中游利润回升时,下游承压就成了现实。”从效果看,“反内卷”的确遏制了恶性低价,但“副作用”是让整车端的成本负担提前爆发。
锂价的反弹不仅仅是关键原料的价格波动,同时也在改变产业链的力量平衡。
一方面,上游的集中度正在提升。业内预测,2026年锂矿开采集中度将由目前的58%提升至75%,天齐、赣锋、雅化等头部企业的议价权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电池技术的多元化成为新的突围方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锂回收技术在2025年都进入加速阶段。中科院发布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成本降低九成,能量密度提升至600Wh/kg;长安、比亚迪计划在2026年启动固态电池装车验证。

“反内卷”的初衷是让竞争回归理性,但现实比想象中复杂得多。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如果锂价继续上升,对资金和产能都有限的车企来说,这波涨价很可能加速它们的淘汰赛。接下来一段时间,新能源车企恐怕还得在副作用成本高与低利润的状态下艰难运营。【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