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当 “要销量没销量,要流量没流量” 成为部分合资车企在国内市场的真实写照,如何打破僵局成为行业共同的考题。
北京现代给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答案:在新车上市发布会上主动制造行业矛盾,通过直指竞品营销痛点的方式收割流量。这种剑走偏锋的操作虽短期赚足眼球,却也让其站在了流量反噬的悬崖边。

10月29日,北京现代首款纯电SUV EO羿欧正式上市。本该聚焦产品的场合,一张写有 32 字的 PPT 却意外成为全场焦点 ——“遥遥领先、反复洗脑”“大字吸睛、小字免责”“饥饿营销、订单注水”“不抢就没、周榜内卷”。

这四句直指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乱象的评语,精准戳中了行业长期存在的营销痛点,其中 “遥遥领先” 等表述更是被普遍解读为暗指特定头部车企,“小字免责”则更具行业典范指向某米汽车,瞬间引发媒体与网友的热议狂欢。
从传播效果看,北京现代确实达成了 “破圈” 目标。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这个曾经的合资巨头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市场寒冬:近五年销量从 2020 年的 50.2 万辆断崖式下跌至 2024 年的 15.4 万辆,2025 年前几个月月均销量不足万辆,本来是汽车市场的“金九”,9月销量仅7575辆。

对于全球排名前五的现代品牌而言,这样的成绩与其市场地位严重不符。在燃油车优势渐失、新能源布局滞后的双重压力下,常规营销难以突围,或许正是这种绝境让北京现代选择了 “争议营销” 这条路。
但流量与销量之间从来没有必然的等式,尤其当营销手段触及行业敏感神经时。两者的差异清晰揭示:营销的本质是建立信任而非制造对立,对抗性的 “拉踩” 终究是把双刃剑。
北京现代此次虽未直接点名,但模糊化的指责仍可能引发行业反弹,若后续产品力无法支撑舆论热度,反而会陷入 “只会嘴炮” 的负面评价。
32 字的 PPT 让北京现代暂时摆脱了 “无人问津” 的尴尬,但真正决定其命运的,仍是产品力与战略执行力的落地。
当舆论热度退去,EO 羿欧能否凭借三电可靠性、智能座舱体验和场景化设计打动消费者呢?
北京现代用一张 PPT 换来了关注度,但流量的保质期向来短暂。这场冒险究竟是转型突围的起点,还是昙花一现的闹剧,我们可以期待一下EO 羿欧接下来的市场销量表现。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