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头条App
 
                    
                    汽车头条公众号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导语:2025 年,Stellantis新任 CEO 菲洛萨上任后便立即率高管密集访华。近日有报道称,Stellantis正与东风集团探讨深化合作,双方计划基于东风汽车旗下岚图与猛士品牌的技术平台,共同联合开发Jeep品牌新一代硬派越野车型。Stellantis在中国受挫之后,是否重新正视中国市场,并明确这种正视并非简单的市场妥协,而是基于产业现实的理性选择——通过整合中国技术、供应链与运营经验,破解全球转型困局。】
撰文|蔡家伦、编辑|禾 子
  
曾经的越野王者Jeep,或许如今要靠着中国技术续命。
如果Jeep第三次推开中国市场的大门,电池、智驾、智能座舱,这些它曾经或许不屑一顾的东西,如今成了救命稻草。这场“借东风”的好戏,不仅是Jeep的自我救赎,更是给所有传统车企上的一课——在电动智能的赛道上,要么拥抱变革,要么被时代抛弃。

  
“Jeep们”深陷困局
从1983年的北京吉普到2010年的广汽菲克,Jeep两次进入中国市场均以失败告终。这个曾让“不是所有的SUV都叫Jeep”广告语深入人心的品牌,在2017年达到年销量22万辆的巅峰,成为国内合资车企的一匹黑马,然而到2021年,广汽菲克的年销量骤降至2万辆,再也无力回天。2022年,Stellantis集团宣布终止与广汽集团的合资,目前Jeep国产车型已停产,仅销售进口车型。
在燃油车时代,Jeep牧马人、丰田普拉多、奔驰大G等车型曾是消费者公认的硬派越野车,但这些车型定价较高,舒适度较低,导致整体销量不佳,硬派SUV在国内市场一直属于小众车型。Jeep的落伍,部分源于其未能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当中国消费者期待更多智能化、舒适化与新能源化产品时,Jeep仍固守传统燃油技术路径,未能及时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电动化产品。与Jeep处境相似的品牌并不少见,诸如三菱、菲亚特等曾经辉煌的跨国品牌,同样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被边缘化。
当下硬派越野车市场已迎来新一轮热潮,但主角已变为中国自主品牌。坦克、捷途、猛士、方程豹等品牌正在猛攻这一细分市场,甚至方盒子SUV都有了专门的销量榜单,传统的硬派越野在面对“冰箱彩电大沙发”第一次变得如此局促不安。

  
Stellantis如何借东风?
Stellantis集团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23亿欧元,未能扭转颓势,考虑到旗下的标致、雪铁龙品牌在中国市场也面临困境,促成Jeep与东风集团的合作也在情理之中。
Stellantis架构大调整中,中国市场获重点加码:现任中国战略负责人奥立维升任集团中国及亚太区负责人,跻身集团领导团队。这一任命距新任CEO菲洛萨7月率高管团访华仅三个月,彼时其密集考察东风基地与换电设施,标志着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估。与过去外方提供产品平台、技术标准,中方主要负责本土化生产、销售与采购的传统模式不同,新的合作模式强调双方均为核心技术的贡献者。
有报道称,在这一框架下,Stellantis集团将主导未来Jeep新车型的整体造型设计与标志性的底盘调校,而东风集团将不再是简单的制造与市场伙伴,而是转变为关键技术的供应方,其将通过输出在岚图、猛士等高端新能源品牌上积累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在内的“三电”核心技术,以及智能座舱技术,为Jeep新车型注入电动化与智能化的灵魂。这种分工模式,清晰反映了中国车企在部分核心技术领域已具备反向输出的能力与底气。
对于Jeep欲借东风猛士回归中国市场的传闻,东风近日回应称,均为猜测或传言,该公司与Stellantis正保持交流。

  
Jeep如何破局?
Stellantis与东风能否开启新合作呢?这种新模式突破了传统合资框架,更强调资源互补与技术协同。东风凭借猛士M817等车型展现的技术实力,特别是搭载的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与宁德时代电池技术,为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若Jeep新车型能借鉴岚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后月销量飙升万辆的成功经验,将有机会快速提升产品竞争力。
对Stellantis而言,如果此次合作成真,不仅是获取东风电动化技术的捷径,更是接入华为等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关键跳板,结合其此前投资15亿欧元入股零跑并成立合资公司开拓欧洲市场的经验,Stellantis有望借助东风技术平台,实现Jeep新车型的全球化布局,形成“技术引入-中国制造-全球输出”的良性循环。这种以中方技术反哺外方品牌的创新模式,为Jeep这类传统越野品牌指明了转型方向:在保留经典设计与底盘调校等品牌基因的同时,积极拥抱中国领先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方能在自主品牌围攻中突破困局,走出一条品牌重塑与市场拓展的新路径。

  
点评
曾经高高在上的跨国巨头,如今放下身段向中国同行取经。这不仅是Jeep的自我救赎,更是汽车行业百年变局的缩影。当“技术换市场”的时代彻底翻篇,所有传统车企都该醒醒了——要么押宝中国技术实现华丽转身,要么在电动智能浪潮中被无情淘汰。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0
 
                        作者信息
更多资讯推荐